大一统——化解现代国际秩序暴力循环的良方(《国风·唐风·葛生》)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8-02

经义:

天下大一统治道以“由近及远、先内政后外交”为实践逻辑,秉持“王者无外、内政与外交不二”的核心原则,这种贯通内外、务实协同的治理智慧,深刻塑造了中华文化显著的内敛特质与和平取向。在中国先哲看来,战争当“以仁为本”,是不得已而为之之事,其对好战、穷兵黩武的谴责是一贯的。《司马法·仁本第一》有一句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话:“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大一统天下,无疑是化解现代国际秩序暴力循环的良方。

如前篇《有杕之杜》所述,晋武公成功夺翼登上晋君之位,结束了晋国长达67年之久的战乱。武公登位第二年就去世了,其子献公即位,他是晋国第19任君主,在位26年。献公没有给晋人带来和平安宁,他先后攻灭骊戎、耿国、霍国、魏国,击败狄戎,又采用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国、虢国,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韩非子·难二》)

屡次与敌军交战,晋国百姓要么战死沙场,要么被俘囚禁,人民大量丧亡,他们的妻子独守空房,所以诗人通过描写妻子的怨愤来讽刺国君。《毛诗序》云:“《葛生》,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郑玄注:“丧,弃亡也。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毛诗注疏》解释说:“数攻他国,数与敌战,其国人或死行陈,或见囚虏,是以国人多丧,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经五章,皆妻怨之辞。”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首两句采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表达相同的意蕴。提到葛生长时,蔹也同样在生长;提到蔹蔓延时,葛也同样在蔓延;提到葛覆盖时,蔹也同样在覆盖;提到蔹生于野外时,葛也同样生于野外。意思是说,葛生长在这里,蔓延缠绕在荆木上;蔹也生长在这里,蔓延覆盖在荒野中。诗人借此起兴,比喻女子生于父母之家,本应嫁到夫家,与丈夫白头偕老。然而如今夫君已不在,女子能与谁共度余生呢?只能独守空房。正是因为晋献公好战,导致她的丈夫战死,所以这位妇人才如此哀怨。《毛诗注疏》:“此二句互文而同兴,葛言生则蔹亦生,蔹言蔓则葛亦蔓,葛言蒙则蔹亦蒙,蔹言于野则葛亦当言于野。言葛生于此,延蔓而蒙于楚木;蔹亦生于此,延蔓而蒙于野中,以兴妇人生于父母,当外成于夫家。既外成于夫家,则当与夫偕老。今我所美之人,身无于此,我谁与居乎?独处家耳。由献公好战,令其夫亡,故妇人怨之也。”

献公好攻战,国中男子多战死沙场,不能还家。夫君角枕、锦衾犹在,人归何方?女子无依无靠,形影相吊。酷暑夏日长长,凄冷冬夜漫漫,想着自己百年之后,才能和夫君在墓里相伴。孤苦凄凉之情,悲从中来——千百年来,有多少男儿离家征战抛骨他乡,又有多少女子在忧惧难眠中一生遥望,正如唐人陈陶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四首·其二》)

经文:

葛生蒙楚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蔹蔓于。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

语译:

葛藤爬满荆树枝,蔹草蔓延在荒野。我的爱人离开后,谁人伴我岁月长?

葛藤爬到棘枝上,蔹草蔓延在荒郊。我的爱人离开后,谁人伴我在空房?

兽骨角枕鲜又艳,锦绣被子色绚烂。我的爱人离开后,谁人伴我到天亮?

夏日炎炎白昼慢,严寒刺骨冬夜长。孤独挨过百年后,与你墓里相依傍。

冬季严寒夜漫长,夏日酷热暑难当。凄苦难耐百年后,再归墓穴伴君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