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8-02
乡饮酒礼是乡大夫宴请贤者的礼仪。古代诸侯之乡有乡学,学制三年,学成者推荐给诸侯。因此,每隔三年的正月,乡大夫都要作为主人举行乡饮酒礼,招待乡中的贤能之士和年高德望者。乡大夫和乡先生从学成者中选择一位最贤能者作为宾,其次再选一人作为介,最后选三人为众宾,与他们共饮。之后,举荐给诸侯。乡饮酒礼的主要仪节有: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乐以及宾返拜等。乡饮酒礼在各州每年春秋习射时,以及各乡每年十二月蜡祭序齿位时也使用,但仪节不尽相同。
乡饮酒礼源自原始部落中聚族而饮的风俗,其中包含着尊长敬老的成份,发展到周代的乡饮酒礼,又有了明显的弘扬教化目的。《礼记•乡饮酒义》说,在乡饮酒礼上,六十岁的老人坐在席上宴饮,五十岁的人在一旁侍立,服从调遣,这是为了表示尊敬长者。进献食物的时候,六十岁的人用三只豆,七十岁的人用四只豆,八十岁的人用五只豆,九十岁的人用六只豆,这也是为了表示敬养老人。百姓懂得尊长敬老,就能行孝悌之道。百姓行孝悌之道,就能实现教化,国家可因此而安宁。“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
至于饮酒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也都有伦理教化的目的:“主人拜迎宾于库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之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礼记•乡饮酒义》)主人走到乡学门外行拜礼迎宾,进门之后三次行揖礼才来到阶前,又经过三次谦让才升堂,是为了表达尊敬谦让之意。先洗手洗觯,然后才举觯饮酒,是为了表示洁净。宾至而主人行拜礼迎接,主人洗觯而行拜礼,宾接受主人献酒而行拜礼,主人为向宾送出酒觯而行拜礼,主人为宾饮尽觯中之酒而行拜礼,这些众多的拜礼,都是为了表示敬意。尊敬、谦让、洁净、恭敬,是君子之间要互交接的原则。君子认为,尊敬谦让就不会有争斗,洁净恭敬就不会有怠慢,不怠慢不争斗,社会就能安宁,免于暴乱之祸。
儒家重视伦理教化,但他们又认为,实行教化不必挨家挨户地劝说,不必每天宣讲,通过射礼、乡饮酒礼这些礼仪,向人们展示尊长和敬老,人们受其影响,就会在日常行为中产生孝悌的行为,礼的教化效果就通过这种示范作用而实现了。
除了弘扬教化,乡饮酒礼还有娱乐的成份,这突出表现在旅酬(相互敬酒)这一环节。在旅酬开始的时候,先设立司正,以监察饮酒失仪者。然后宾先自饮再斟酒劝主人饮,主人也是先自饮再斟酒劝介,介再自饮后斟酒劝众宾,按照年龄长幼的顺序,直到侍奉宾主盥洗的人饮完为止。这样就使大家都能受到恩泽而无所遗漏。在无算爵(无算爵是不指定饮酒爵数的饮酒礼)阶段,大家互相劝酒,尽兴而饮,不计其数,但又掌握好时间,不延误正事。饮酒结束,主人送宾出门,自始至终,礼数毫无差错。乡饮酒礼就是这样使每个参与者都获得快乐,同时又井然有序,不失礼仪。因此孔子说:我参观了乡饮酒礼就知道王者教化的推行是很容易的事。
乡饮酒礼通过礼仪的示范作用产生伦理教化的效果,在井然有序的礼仪中构建和睦快乐的人伦秩序。这是周代礼乐文明的一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