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类文献作为政书与黄老、法家的源流关系(《逸周书·周祝》)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5-07-31

经义:

《周祝》是治国理政的格言集,这在书类文献中罕见。此类文体在先秦文献中还有《老子》《黄帝四经·称》等,而且,《周祝》的思想也同《老子》和《黄帝四经》一样,具有明显的黄老道家色彩——从中我们能依稀看到《尚书》作为政书与黄老、法家的源流关系。

黄老道家是源于史官的“君人南面之术”,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描述说,道家这一流派,大概应当是源自史官。他们持续记录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的种种事例,探究古今以来的道理规律,之后领悟到要掌握事物的关键、把握根本,以无为之道来修养自身,以谦卑柔弱来自我约束,这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法啊。“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周祝》何以称“祝”?这是因为先秦祝官亦称祝史,与史一样,都会接触先王的治国之道。李学勤教授在《<称>篇与<周祝>》一文中写道:“祝是专掌文辞的,他们在工作之中,积累辑集一些格言谚语,正是其职业的需要。《周祝》篇,以及文末誓辞与之近似的《殷祝》篇,来源或即如此。”(李学勤:《<称>篇与<周祝>》,收入《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本篇行文具有明显的战国时代印记,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它是战国人所作,其材料当更为原始。张怀通教授写道:“与《老子》有鲜明的道德主题相比,《周祝》的主题不明确,内容有些散乱,也就是说,《周祝》作为一篇格言汇集还只是处于初级状态,没有经过提炼加工而上升至真正意义上的文章。……因此笔者认为,将《周祝》当作战国时代道家思想观念的原始素材来使用比较合适。这些道家思想观念的原始素材中有一些可能是经过许多世代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因此不免有西周春秋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但要将其分辨出来却很不容易。”(张怀通:《〈逸周书〉新研》,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65页)

《周祝》的诸多观点,后来都成为中国古典政治学的理论核心。文中说,设立五刑,民众方心生敬畏。教化以礼,民众方停止争斗。施以威刑,民众方听从号令。量才适用,民众方安守职分。所以,狐狸牙尖而不敢咬人,豪猪爪利而不敢掘地。位卑势弱者,不能成大事。“陈五刑,民乃敬。教之以礼,民不争。被之以刑,民始听。因其能,民乃静。故狐有牙而不敢以噬,獂有蚤而不敢以撅。势居小者,不能为大。”

其中包含的礼法并用,抱法处势,定分止争,无为而治思想,为战国诸子发扬光大,影响至今。

作者说“因其能,民乃静”,只有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离本分,安伦尽分,一个社会才能和谐安定。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总结说:“不离位曰静。”(《韩非子·喻老》)中国古典政治学之源远流长,由此可见一斑。

经文:

曰:维哉其时,告汝□□道,恐为身灾

哉,民乎!朕则生汝,朕则刑汝,朕则经汝,朕则亡汝,朕则寿汝,朕则名汝

故曰:文之美,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角之美,杀其牛,荣华之言,后有茅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

石有玉而伤其山,万民之患在口言时之行也勤以徙,不知道者福为祸。时之徙也勤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故曰:肥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地出物而圣人是时,鸡鸣而人为时,观彼万且何为求故天有时,人以为正,地出利,而民是争。人出谋,圣人是

陈五刑,民乃敬。教之以礼,民不争。被之以刑,民始听。因其能,民乃静故狐有牙而不敢以噬,獂有蚤而不敢以撅。势居小者,不能为大。

特欲正中,不贪其害凡势道者,不可以不大。故木之伐也,而木为斧贼,难而起者,自近者

二人同术,谁昭谁暝?二虎同穴,谁死谁生?故虎之猛也,而陷于,人之智也,而陷于诈。叶之美也解柯,柯之美也离其枝,枝之美也拔其本

俨矢将至,不可以无盾。故泽有兽而焚其草木,大威将至,不可为巧焚其草木则无种,大威将至,不可以为勇

故天之生也,固有度,国家之患,离之以故。地之生也,国有植,国家之患,离之以谋故时之还也无私貌,日之出也无私照

时之行也顺至无逆,为天下者用大略火之燀也固定上,为天下者用牧。水之流也固走下,不善故有桴故福之起也恶别之,祸之起也恶别之故平国若之何须国覆国事国孤国屠,皆若之何?

故日之中也仄,月之望也食,威之失也阴食阳。善为国者,使之有行。定彼万物,必有常。国君而无道,以微亡。故天为盖、地为轸,善用道者终无尽。地为轸、天为盖,善用道者终无害。天地之间有沧热,善用道者终不竭。

陈彼五行必有胜,天之所覆尽可称故万物之所生也性于从,万物之所及也性于同故恶姑幽,恶姑明,恶姑阴阳,恶姑短长,恶姑刚柔

故海之大也,而鱼何为可得?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人智之邃也,奚为可测跂动哕息,而奚为可牧?玉石之坚也,奚可刻?阴阳之号也,孰使之?牝牡之合也,孰交之?君子不察,福不来。

忌而不得是生事,故欲而不得是生诈。欲伐而不得生斧柯,欲鸟而不得生网罗,欲彼天下是生为维彼幽心是生包,维彼大心是生雄,维彼忌心是生胜

故天为高,地为下,察汝躬奚为喜怒。天为古,地久,察彼万物名于始左名左,右名右,视彼万物数为纪。纪之行也,利而无方,行而无止。以观人情,利有等。维彼大道,成而弗改用彼大道知其极,加诸事则万物服用其则,必有群,加诸物则为之君。举其修,则有理,加诸物则为天子。

语译:

祝曰:值此良机,告诫你们恪守善道,以防自招灾祸。

谦卑啊,百姓们!上天既能养育你们,也能惩罚你们;既能栽培你们,也能抛弃你们;既能保全你们,也能成就你们。

古语说,皮毛华美之兽常遭剥皮,自诩聪明之辈实为愚昧。犄角壮美之牛多被宰杀,浮夸华丽之辞暗藏祸患。凡有所成者必不懈怠,圣人之道在与时偕行。

石中藏玉招致山体被毁,徕民之患在口惠而不实。时势运转当积极应变,不明大道则福化为祸。时势变迁须迅速行动,昧于时机则福报消亡。所以说,肥硕之猪必遭烹杀,甘甜之泉必遭汲竭,笔直之木必遭砍伐。

大地出产万物,圣人以正时序;雄鸡应时鸣报,世人以排作息。观察天地万象,所求之道在其中矣。故天有四时,圣人以定准则,地生财利,民众以相争取。智者献谋略,圣人裁纲纪。

设立五刑,民众方心生敬畏。教化以礼,民众方停止争斗。施以威刑,民众方听从号令。量才适用,民众方安守职分。所以,狐狸牙尖而不敢咬人,豪猪爪利而不敢掘地。位卑势弱者,不能成大事。

但求中正之道,不贪有害之欲。凡执守正道者,不可以不强大。所以,木被斧伐,自助其虐。灾难发生,根在自身。

二人身怀同等技艺,谁显达谁隐没?两虎共处一个洞穴,哪只生哪只死?所以说,虎虽威猛,却陷于机关;人虽有智,却陷于欺诈。树叶太出众,树枝因之被折;树枝太出众,树干因之被砍;树干太出众,树根因之被拔。

利箭疾速而来,不可无盾防备。所以,见沼泽中有野兽而焚毁草木以捕之,待天威降临,机巧无法应对;草木被焚则生机断绝,待天威降临,勇力无法抗衡。

上天生养万物自有其法度,国家之患在于弃法度而用机心;大地孕育万物自有其栽培,国家之患在于弃栽培而用计谋。故四时循环无偏私之相,日出普照无偏袒之光。

天道运行可顺不可逆,治理天下者当用大道。火性炎上,治国者须教民向善。水性趋下,放任不善则泛滥成灾。故福泽初起时详辨其端,灾祸萌生时细察其源。由此可知,国家太平时该如何治理,国家将倾覆、内乱、孤立乃至遭屠戮时又该如何应对。

日到中天即偏斜,月至圆满即亏蚀,威权失坠则阴侵阳位。善治国者,各安其位。万物运行,必有恒常。国君无道,渐致衰亡。天为覆盖地为承托,善用道者生生不息。地为基石天为穹顶,善用道者免于灾祸。天地之间寒暑交替,善用道者永不枯竭。

上天陈列五行,必相生相克;上天覆盖万物,皆各遵其序。故万物生生不息而各从其性,万物归根复命而统一于道。所以,善用道者岂能偏执幽明、阴阳、短长、刚柔之一端?

大海如此广阔,为何鱼类仍能被捕获?山林如此幽深,为何虎豹貔貅仍能被降服?人的智慧如此深邃,为何能被窥测?生命气息如此微细,为何能被掌控?玉石如此坚硬,为何能被雕刻?阴阳的名目由谁拟定?雌雄的交合由谁促成?君子若不能明察自然万物之理,福泽就不会降临。

嫉妒不满易生事端,欲而不满则行欺诈。欲伐木而不成,便制作了斧头。欲捕鸟而不得,便编织了罗网。欲治平天下,则需修炼心性。惟深沉之心能包容万物,惟宏阔之心能称雄于世,惟戒慎之心能制胜天下。

天为高远,地为卑下,当省察自身喜怒由来。天为亘古,地为恒久,当探究万物名实所在。实左名左,实右名右,考察万物以数为纲纪。纲纪之运行,泽被万物无偏私,周流六合不停息。以此观察人情,既施利惠又分等次。只有那天地大道,确立而不移。掌握此大道,领悟其至理,以应万物而无事不顺。遵循其法则,众聚而成群,推及万物则为一国之君。践行其美德,天理得昭彰,推及万物则成天下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