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在社会职分面前都是平等的(《国风·唐风·无衣》)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7-31

经义:

春秋时期,周代礼法仍为世人所尊。当时通过颜色与配饰差异区分官员等级的命服制度尚在,所以刚刚吞并晋国的武公希望天子赐予相应的衣饰,承认自己的名分以及政治合法性。

《毛诗序》:“《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郑玄注:“天子之使,是时使来者。”《无衣》是赞美晋武公的诗。之所以赞美他,是因为晋昭公将叔父成师分封到曲沃,称为桓叔。桓叔生庄伯,庄伯生武公,世代相继成为曲沃君主,长期与晋国正统大宗征战不休。到了武公时,终灭掉晋国而占有它。曲沃大夫为他向天子使者请求赐予册命,因此创作了这首《无衣》来赞美武公。这里所说的大夫,指武公的下大夫。曲沃大夫赞美武公能够兼并晋国,所以为他请求册命。《毛诗注疏》:“作《无衣》诗者,美晋武公也。所以美之者,晋昭公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桓叔生庄伯,庄伯生武公,继世为曲沃之君,常与晋之正适(适,通嫡——笔者注)战争不息。及今武公,始灭晋而有之。其大夫为之请王赐命于天子之使,而作是《无衣》之诗以美之。其大夫者,武公之下大夫也。曲沃之大夫美其能并晋国,故为之请命。”

晋武公,又称曲沃武公,是晋穆侯曾孙,曲沃桓叔之孙,曲沃庄伯之子。公元前716年,继承父位成为曲沃国君,武公继续以小宗图谋大宗,他先后杀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终于公元前678年吞并晋国,完成了“曲沃代翼”的政权更迭。得位不正的武公为获得正统地位,以“宝器贿赂周釐王”,遂得天子册封为晋侯,位列诸侯。在获得册封之前,晋国大夫作《无衣》之诗,请天子赐衣。可以说,《无衣》是“曲沃代翼”事件的历史插曲。

诗首章云:“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据《毛诗注疏》,这些都是请求册命的外交辞令。晋国大夫赞美武公能够兼并晋国,但尚未得到天子赐予的命服,因此为他向天子的使者请求说:我们晋国,难道就没有这七章纹饰的礼服吗?晋国原本是有的!只是不如天子所赐的礼服。如果我们能得到天子的赐服,就会感到心安而吉祥啊!天子册命诸侯,必定会赐予相应的服饰,所以请求赐服。向天子的使者提出请求,求天子赐与礼服,因此说“子之衣”。诸侯如果没有得到天子的册命,就不能成为正式的国君。武公兼并晋国后,内心不安,希望获得周王赐予的命服,才感到心安且吉祥。“此皆请命之辞。晋大夫美武公能并晋国,而未得命服,故为之请于天子之使曰:我晋国之中,岂曰无此衣之七章兮?晋旧有之矣!但不如天子之衣。我若得之,则心安而且又吉兮!天子命诸侯,必赐之以服,故请其衣。就天子之使,请天子之衣,故云‘子之衣’也。诸侯不命于天子,则不成为国君。武公并晋,心不自安,故得王命服则‘安且吉’兮。”

诗中所言之衣,不是单纯的礼服,它代表天子册封,天子为其正名分。在中国,每个人在社会职分(名分)面前都是平等的,贵为天子、诸侯,也要取得正式名分,方有其政治合法性。《仪礼·士冠礼》明确指出,天子的嫡长子加冠时仍然是士,因为天下没有生下来就尊贵的人。世袭而设立诸侯,是为了让子孙能效法先辈的贤能。授人官爵则是以德行的高低来决定官爵大小的。“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以官爵人,德之杀也。”

经文:

岂曰无衣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兮。

语译:

难道我们没礼服,七章礼服很多件。不如天子来赐予,天子命服穿上身,感觉心安又吉祥。

难道我们没礼服,六章礼服很多件。不如天子来赐予,天子命服穿上身,感觉心安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