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为民、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国风·唐风·鸨羽》)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7-30

经义:

《唐风》中讽刺时事之诗有三篇,分别为《杕杜》《羔裘》和《鸨羽》。此三首均为昭公诗,自昭公时代起,晋国长期内乱,百姓不得不长期服役,耽误农时,乃至不能孝养父母。《毛诗序》云:“《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

晋之“大乱五世”,郑玄说指昭公、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未包括最后被废的晋侯缗。这当有误,因为毛传明确说是“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当不包括昭公,尽管昭公是大乱的始作俑者。《毛诗注疏》牵强为之解释说,据《左传·桓公八年》记载:冬季,周天子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为晋君。可见在小子侯之后,还有缗担任晋君。此处说大乱五世而不计入缗,是因为此诗追述昭公之后的历史。将此诗作为讽刺昭公之作,从昭公算起至小子侯正好五世,所以未计入缗。这里说大乱五世,动乱之后才作此诗,但祸乱始于昭公时代,诗人追刺昭公,因此将此诗作为讽刺昭公之作。“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则小子侯之后,复有缗为晋君。此大乱五世,不数缗者,以此言昭公之后,则是昭公之诗,自昭公数之,至小子而满五,故数不及缗也。此言大乱五世,则乱后始作,但乱从昭起,追刺昭公,故为昭公诗也。”

诗首章云:“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诗以鸨鸟起兴,鸨鸟本应栖息于平原,如今却只能勉强落在草木丛上,栖栖无定,颠沛戎行。那些本该安居的君子,与庶民一样,被迫四处征战。无暇耕种稷黍稻粱,致家中田地荒芜,父母无人奉养。

如果晋国国君能推己及人,体恤民间疾苦,何至国破家亡。《韩诗外传·卷三》论忠恕之道以安天下时曾引本诗。上面说,自己厌恶饥饿寒冷,就知道天下的人都需要衣服和食物。自己厌恶劳动勤苦,就知道天下的人都希望安逸。自己厌恶贫穷困顿,就知道天下的人都想得到富厚满足。知道这三件事情,圣王就能够不离开自己的坐席而匡正天下。所以君子所坚守的道理,就是尽心为民、推己及人。处在饥渴的境地,身体气血不调适,受到严寒酷暑的困扰,还要辛勤地劳动,这四样东西,是人民的大害。不把这些除去,就不能对人民进行教育并治理好他们。衣服不能够掩盖住身体,就很少会有仁人;食不果腹,就不会有正直之士。所以以前圣王的法则是,天子亲自参加耕作,他的妃子亲自养蚕织布,这是为了表示在天下人之前就开始忧虑吃穿的事情。《韩诗外传·卷三》:“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处饥渴,苦血气,困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害不除,未可教御也。四体不掩则鲜仁人,五藏空虚则无立士(立士,正直之士——笔者注)。故先王之法,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先天下忧衣与食也。《诗》曰:‘父母何尝?’”

经文: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稷黍。父母何?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

肃肃鸨,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

语译:

鸨鸟展翅声肃肃,遑遑暂依栩树丛。国君差事做不完,不能回家种稷黍。谁来奉养我爹娘?苍天啊我的苍天,何时才能回故乡?

鸨鸟肃肃拍双翼,遑遑暂驻枣树丛。国君差事忙不停,不能回家种黍稷。我的爹娘吃什么?苍天啊我的苍天,兵役年年何时休?

鸨鸟振翅声肃肃,遑遑落于桑树丛。国君差事做不停,不能回家种稻粱。哪有粮食养爹娘?苍天啊我的苍天,生活何时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