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观念的大历史背景《逸周书·殷祝》)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5-07-27

经义:

夏商周三代,天下统一于众多诸侯。在此种情势下,以好的政策、德行的榜样力量取得天下民心特别重要。因为光靠武力,一个诸侯征服天下的可能性极小——这也是中国人自古重德行、重民心,讲求“天下为公”的大历史背景。

据《史记·殷本纪》,作了一方诸侯之长伯,商汤是在征服了葛伯、昆吾氏等诸侯,获得众多诸侯对其政治德行的认同后伐桀的,其中提到夏桀在有娀氏旧地被打败,奔逃到了鸣条,在这里夏军全军败溃。“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其中并没有提到汤放桀一事。所以清代以来学人多以为《殷祝》是伪托之作,因为其中有太多艺术夸张色彩。清代学者唐大沛说:“本篇不言伐夏而饰征诛为揖让之风,虽非实录,然曲意摹写民之归汤与汤之谦让不遑,可谓工于立说矣。窃疑作者其有寓意耶?彼殆见武王诛纣之事,心不避之,故借汤放桀一事,形容比拟,以寓古今世运升降之感耶?未可知也。”(牛鸿恩:《新译<逸周书>》,台湾三民书局2015年版,第683页)

但古书中显然有“汤放桀”的相关记载。战国时代,齐宣王就曾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又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之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将败坏仁义的无道之君桀纣称为“一夫”,如汤武那样的有道者可诛而代之,与本文“天子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的观念相契合,说明天下为公,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家之天下,居天下之位者要为天下人谋福利的思想极其久远。

今天我们已不知道孟子所说的“传”具体指什么文献,很可能是《尚书》的传记之类。《逸周书》的作者见其与书类文献有关,故收入之。因为西汉伏生的《尚书大传》中有与《殷祝》相似的内容。录在这里,供读者参考:

《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尚书大传》曰:“汤放桀居中野,士民皆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徙千里,止于不齐,不齐士民往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复奔汤。桀曰:‘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五百人俱去。”“汤放桀而归于亳,三千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之于天子之坐左,复而再拜,从诸侯之位。汤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处之矣。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惟有道者之有也,惟有道者宜处之。’汤以此三让,三千诸侯莫敢即位。然后汤即天子之位。”

经文:

汤将放桀于中野,士民闻汤在野,皆委货扶老携幼奔,国中虚

桀请汤曰:“国所以为国者,以有家;家所以为家者,以有人也。今国无家无人矣,君有人,请致国,君之有也。”

汤曰:“否!昔大帝作道,明教士民。今君王灭道残政,士民惑矣,吾为王明之。”

士民复致于桀曰:“以薄之居,济民之贱,何必君更?”

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徙千里,止于不齐,民往奔汤于中野。桀复请汤,言:“君之有也。”

汤曰:“否,我为君王明之,士民复重请之。”

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士民复奔汤。桀又曰:“国,君之有也,吾则外,人有言,彼以吾道是邪,我将为之。”

汤曰:“此君王之士也,君王之民也,委之何?”

汤不能止桀,汤曰:“欲从者,从君。”

桀与其属五百人

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汤退,再拜,从诸侯之位。

汤曰:“此天子位,有道者可以处之,天子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道者宜久处之。”

汤以此,三千诸侯莫敢即位,然后汤即天子之位。与诸侯誓曰:“阴胜阳即谓之变,而天弗施;雌胜雄即谓之乱,而人弗行,故诸侯之治,政在诸侯之大夫治与从。”

语译:

商汤要把夏桀流放到中野邑,百姓听说商汤也在中野附近,于是都拖家带业前来投奔他,中野城里的人一下少了许多。

夏桀请求商汤说:“国的存在,是因为有家,家的存在,是因为有人。如今我的国既无家也无人,人都在你那里,请求让国于你,你来当天子。”

商汤说:“不可。从前先帝大禹有治国大道,因此能施教于民。如今您作为天子政教大失,百姓才会疑惑,我只是来帮助您明白这一点而已。”

但百姓们再次对夏桀说:“以商亳为国家,才能拯救我们,为何一定要继续事奉你呢?”

于是夏桀和从属数百人又南迁千里,到了不齐地方,不齐地方的百姓又逃去中野投奔商汤,夏桀又请求让位说:“你来做天子。”

商汤说:“不可,不能这样做。只要君主您有道了,百姓们自会回来的。”

夏桀和从属几百人又迁徙到鲁地,鲁地百姓又逃去投奔商汤,夏桀再次说:“这个天下,就是你的啊,我只能住到没人的地方去,只要能说话的人,都认为我无道,我将让位给你。”

商汤说:“这些是君王您的士大夫,君王您的百姓,您的职责怎能推让呢?”

但是商汤无法阻止夏桀离开,于是说:“那就让百姓自己选择君主吧。”

夏桀和他的从属几百人,最终迁徙到南巢居住。

商汤流放完夏桀,回到亳都,会盟天下三千诸侯,商汤退下祭坛,礼拜两次,回到普通诸侯的位置上。

商汤说:“这个上天之子的位置,只有有道者能居之,天下并不是私家财产,是有道者的使命。因此,天下,只能是有道者管理,有道者教化,只有有道者才能长治久安。”

商汤这样谦让,三千诸侯也没人敢继位,最终商汤才即天子位,并与诸侯盟誓说:“阴位胜过阳位叫作变,上天不会答应,雌性胜过雄性叫作乱,百姓不会答应,因此要想天下大治,在于君臣有道,教化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