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大一统治道祸国殃民(《国风·唐风·绸缪》)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7-26

经义: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曲沃封给了叔叔成师(曲沃桓叔),从此拉开了“曲沃代翼”之乱的序幕,公元前739年,晋国臣子潘父弑晋昭侯。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桓叔子)派人弑孝侯。公元前709,曲沃武公(庄伯子)又虏杀晋哀侯,后又杀晋小子侯。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并成功登上合法晋侯之位。曲沃和翼的争斗长达六十七年,期间晋国五任君主被杀,战乱不息,民不聊生——背离大一统治道,祸害的不仅是公室,还有黎民百姓,真是祸国殃民!

据《毛诗注疏》,《绸缪》为昭公诗,昭公为政,国家昏乱,教化不行,民不知礼义,婚姻不能依时而行。《毛诗序》:“《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也。”此诗讽刺晋国婚姻不合初冬、冬末、开春这三个适婚时节,因此列举了正当婚配的时节来批评。《毛诗注疏》:“不得初冬、冬末、开春之时,故陈婚姻之正时以刺之。”

诗首章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是形容捆柴时缠绕紧密的样子。诗中说田野里的柴薪,须紧密捆扎才能成为家用柴火,以此比喻女子在父母家中,须依礼仪迎娶才能成家。柴草需要人力捆扎,就像组建家庭需要礼仪一样。既然组建家庭需要礼仪,就应当在适宜时节成婚。当“三星”(参宿)出现在东方天际时,按礼制就可以举行婚礼了。由于晋国动乱导致婚期延误,那些没有成家的男子,便追忆起正常嫁娶的夜晚,渴望遇见这样的好配偶。诗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是在说:在这三星高挂的夜晚,究竟是哪个月的良辰吉日,才能遇见这样好的配偶?这是赞美婚时的美好,渴望能遇上好时机。求而不得之后,只能自我叹息:“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何”就是奈何的意思,表达在这三星当空的月份却不遇良缘,又能怎么办呢?实在是无可奈何啊!

《毛诗注疏》依毛传解释说:“‘绸缪’犹缠绵,束薪之貌。言薪在田野之中,必缠绵束之,乃得成为家用,以兴女在父母之家,必以礼娶之,乃得成为室家。薪刍待人事而束,犹室家待礼而成也。室家既须以礼,当及善时为婚。三星在天,始见东方,于礼可以婚矣。以时晋国大乱,婚姻失时,故无妻之男,思咏嫁娶之夕,而欲见此美室。言今此三星在天之夕,是何月之夕,而得见此良人。美其时之善,思得其时也。思而不得,乃自咨嗟,言‘子兮子兮,当如此良人何’,如何,犹奈何。言三星在天之月,不得见此良人,当奈之何乎!言不可奈何矣。”

婚姻以时,国无鳏寡,这是国家政教修明的理想状态。作《绸缪》诗者,身处晋国内乱之中,他举头看到三星在天,想到如果不是乱世,这正是男女成婚的时节,今夕正是遇良人之夜。诗人深知,山河无恙国家安,方得小家大团圆。反之,国不安则家难宁。

经文: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语译:

砍下柴薪来束起,三星高挂东天际,以礼成婚正当时。良夜如斯怎虚度?多想见到我的妻。我的美人我的妻,不见你呀无奈何!

割下青草来捆紧,三星亮在东南隅,以礼成婚正当时。良夜如斯怎虚度?多想邂逅我美人。美人呀我的美人,不见你呀无奈何!

砍下荆条紧紧捆,天上三星照进门,以礼成婚正当时。良夜如斯怎虚度?真想见到我美人。美人呀我的美人,不见你呀无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