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7-26
经义:
中国的社会秩序是靠合乎宇宙自然法则的礼法制度维系的,一旦法定名位和职分(名分)混乱,社会秩序也将随之解体。由于名分规范了中国人的意义世界以及建基于其上的礼法政治,“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所以古人重名。
公元前805年,晋穆侯七年,晋国攻打条地失败,此时穆侯夫人姜氏生下了太子,穆侯为他取名仇。公元前802年,穆侯在千亩之战中取胜,此时姜氏生下了小儿子,穆侯为他取名成师。当时晋国贤大夫师服就预言:“奇怪呀,国君竟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名规范了道义,道义产生礼仪,礼仪是政事的体现,政事用来教化百姓,所以政事成功百姓就服从,相反就发生动乱。相爱的夫妻叫妃,相怨的夫妻叫仇,这是古人命名的方法。现在国君给太子取名叫仇,其弟叫成师,恐怕预示着祸乱——做哥哥的要被废黜了吧!”《左传·桓公二年》:“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大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后来,太子仇继位,是为晋文侯。他在位期间,辅佐周平王东迁,获周王室封赏,奠定了晋国崛起的基础。公元前745年,文侯子继位,是为昭侯。昭侯封其叔成师于曲沃时,师服同样预言了名位秩序混乱的恶果:我听说国家的建立,要重心根本强大而末梢枝叶相对弱小,只有这样政权才能稳固。所以天子建立国家,诸侯建立家庭,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设立下级大夫或“属大夫”,士有子弟充当仆隶,庶人工商之士以亲疏分为若干等级。因此民众服从侍奉上级,下位的人不会有非分之想。如今晋国,只是天子郊外的诸侯,而另外建国,根本既已衰弱,怎能长久呢?”《左传·桓公二年》:“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后来,曲沃和翼间你死我活的斗争,正是《扬之水》的创作背景。
《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扬之水》这首诗是讽刺晋昭公的。昭公分割晋国土地以封沃国,叔父桓叔在曲沃有德行,沃又是大的城邑,所以它一天天强盛起来。昭公之国既已被分割得狭小,自身又没有德行,他的国家一天天衰弱,晋国的百姓都准备背叛他而归顺沃国。昭公分国土封沃国,本身就是错误的,百姓将要背叛,他又不能安抚,诗人因此讽刺他。《毛诗注疏》:“作《扬之水》诗者,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其国地以封沃国,谓封叔父桓叔于曲沃之邑也。桓叔有德,沃是大都,沃国日以盛强。昭公国既削小,身又无德,其国日以微弱,故晋国之人皆将叛而归于沃国焉。昭公分国封沃,已为不可,国人将叛,又不能抚之也,故刺之。”
昭侯时,晋国贤人君子看到了曲沃的危险,可惜昭侯却看不到,难怪诗言“不敢以告人”。“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一国政治经济、学术教化不可由别人垄断——昭侯不知,在西方“教化全球”的今天,学人知否?知否?
经文:
扬之水,白石
扬之水,白石
语译:
河水激扬在奔流,流水冲刷白石明。素衣朱领真华贵,追随桓叔到沃国。如能见到曲沃君,内心怎会不欢乐?
河水激扬在奔流,流水冲刷白石清。素衣朱绣奉国君,追随桓叔到鹄城。如能见到曲沃君,内心怎会有忧愁?
河水激扬在奔流,流水冲刷白石净。我闻沃国有善政,听来利国又利民。昭侯无德众欲叛,我虽知晓不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