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所有人都受到名位职分的约束(《国风·魏风·伐檀》)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7-19

经义:

先贤不是将个体看作无差别的原子,而是将人看作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其中每个人都要按照公共规范、礼法名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也就是说,上至君主下至百姓,传统社会所有人都受到名位职分的约束——一个人只有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职责,才配享有相应的劳动成果。所以中国人自古就反对尸位素餐,德不配位。因为那会导致贤能之士不被任用,贤能政治的消解。

《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千百年来成为中国贤能政治、礼法社会的诗意注脚。

魏国不仅君主吝啬刻薄,且在位者皆贪图俸禄,无功受禄,导致国家不能选贤与能。《毛诗序》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君子不得进仕尔。”孔子也评论说:“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食也。”(《孔丛子·记义》)

此诗以伐檀起兴,檀木本可为轮为辐,堪当大用,却只能弃置河岸,喻指君子本当大用,居官位以拯救国家,却怀才不遇,只能在河边坎坎伐檀。而那些高居庙堂之人,却贪婪成性,一味索取,无功受禄。

首章云:“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国有德才的君子无法入仕为官,只能以砍伐檀木为生,将伐下的木材放在河边,准备用来制作车轮的辐条。这些伐檀的贤士既然不被任用,就必须等待明君出现才会出仕,就像等待浑浊的河水变清,泛起粼粼柔波。君子不能被任用,是由于在位者贪婪庸劣,因此谴责他们说:你们不亲自耕种,不亲自收割,凭什么获取三百农夫所产的谷物?不亲自参与冬猎,不亲自夜间捕猎,为什么你们庭院里悬挂着猎物?你们为何无功而能妄取这些收获?那些伐檀的君子,终究不愿无功空食俸禄啊,那你们凭什么无功受禄,致使贤者不得任用?《毛诗注疏》:“言君子之人不得进仕,坎坎然身自斩伐檀木,置之于河之崖,欲以为轮辐之用。此伐檀之人既不见用,必待明君乃仕,若待河水澄清,且有波涟猗然也。君子不进,由在位贪鄙,故责在位之人云:汝不亲稼种,不亲敛穑,何为取禾三百夫之田谷兮?不自冬狩,不自夜猎,何为视汝之庭则有所悬者是貆兽兮?汝何为无功而妄受此也?彼伐檀之君子,终不肯而空餐兮,汝何为无功而受禄,使贤者不进也?”

另据东汉蔡邕《琴操》记载,《伐檀》是魏国一位女子所作。诗中感伤贤能之士隐退避世,而那些尸位素餐的人却占据高位,表达了对人才埋没、时运不济的悲悯与愤懑。按照圣王的制度,能够治理百姓的人接受俸禄,被治理的人则靠种田为生。如今贤能隐退山林砍伐树木,小人却身居高位享受俸禄,家中悬挂着珍奇异兽,囤积无数粮食,占有大量土地,却不造福百姓。诗人痛心君主不明察下情,王道不能施行,只能仰天长叹,抚琴抒怀。“《伐檀》者,魏国之女所作也。伤贤者隐避,素餐在位,闵伤怨旷,失其嘉会。夫圣王之制,能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于田。今贤者隐退伐木,小人在位食,悬珍奇,积百谷,并包有土,泽不加百姓。伤痛上之不知,王道之不施,仰天长叹,援琴而鼓之。”

21世纪,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自由民主大行于世,而贤能政治总是难以流行。本诗伐檀之声穿越时空,坎坎而来,饱含着忧愤之情——先贤的冷遇失位及由此而引发的家国不幸,对千年后的我们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经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兮,河水清且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兮!

语译:

砍伐檀树声坎坎,棵棵放在河岸边,河水清清起波澜。不耕种来不收割,为何你家粮仓满?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你家庭院悬幼貉?那位伐檀君子啊,不愿无功食禄餐!

坎坎伐檀做车辐,砍来放在河岸边,河水清清水流缓。不耕种来不收割,为何你家粮仓满?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你家庭院大兽悬?那位伐檀君子啊,不愿无功食餐!

坎坎伐檀做车轮,砍下放在河岸边,河水清清起波纹。不耕种来不收割,为何你家粮仓满?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你家庭院挂鹌鹑?那位伐檀君子啊,不愿无功食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