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5-07-15
经义:
《太子晋》中有两则预言,说明了《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的道理。这种预测不是宗教中的神通,而是圣贤的前瞻性,通过以往的经验教训,预知未来。
第一是师旷通过察言观色预知太子晋的寿命。事实上许多高明的医者都可以做到。比如西汉初年的名医淳于意就是这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介绍说,太仓公是齐国管理粮仓的长官,他是临淄人,姓淳于名叫意。年轻时就喜好医术。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又向同郡元里的公乘阳庆拜师学习。这时阳庆已七十多岁了,没有能继承其学的子孙,就让淳于意把从前学的医方全部抛开,然后把自己掌握的秘方给了他,并传授他黄帝、扁鹊的脉书,观察面部不同颜色来诊病的方法,使他预知病人的生死,决断疑难杂症,判断能否治疗。还有关于医药的理论,都十分精辟。学了三年之后,为人治病,预断死生,多能应验。“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禁方,指不轻易外传的珍秘药方——笔者注)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
《扁鹊仓公列传》载淳于意根据病情预知死期的医案,感兴趣的朋友可参阅。他“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和师旷预测太子晋寿命的方法相同。笔者八年前游学杭州,也曾遇到此类奇人,通过读我的文章即能预知人之生死。(翟玉忠:《游夜西湖访奇士》,收入拙著《文脉寻根》,华龄出版社2022年版)
至于太子晋说“吾后三年上宾于帝所”,这是周人关于死亡的观念,认为死后会升到上帝的所在。周穆王的老臣祭公死前也说“朕身尚在兹,朕魄在于天”。(《逸周书·祭公》)
另一个是太子晋预言周人将失去天下。这是他对历史进行长时段考察的结果。他在劝谏父亲时指出,自从先公后稷消除祸乱,到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才基本安定了百姓。从后稷开始安民,经过十五王到了文王时才平定天下,到第十八代康王时终于安抚了百姓,可见它有多难。从厉王开始变更先王法度,已经历了十四王。修德行平天下要十五王才能成功,招祸乱天下有十五王还不够吗?我日夜戒惧担忧,总说‘不知如何修德行,才能光大王室,迎受上天的福祉。’陛下此时还要助长祸乱,这样国家怎能受得了?《国语·周语下·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自后稷以来宁乱,及文、武、成、康而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难也如是。厉始革典,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祸十五其不济乎!吾朝夕儆惧,曰:‘其何德之修,而少光王室,以逆天休(休,庆、福祉——笔者注)?’王又章辅祸乱,将何以堪之?”
战略前瞻性引领战略方向与基本路线——至诚之道“合内外”,其重要性岂独在修身,亦在治国平天下!
经文:
师旷
王子赐之
师旷对曰:“瞑臣无见,
语译:
师旷悚然顿足,说:“好啊,实在太好了!”王子问:“太师您为何突然顿足?”师旷说:“天冷脚凉,我跺跺脚。”王子说:“请您入座”。于是铺开座席,将瑟交给师旷。
师旷弹奏《无射》,唱道:“国家一旦安宁,远人自来投奔,仁义成为民风,礼乐永不荒废。”唱罢将瑟交给王子。王子弹奏《峤》附和:“因何而从南极,奔向遥远北极,跨越万水千山,不怕路途艰难。”师旷骤然起身,说:“盲臣请求回去了。”
王子赐他一辆驷马之车,说:“太师您善于驾车吗?”师旷回答:“我没学过驾车。”王子说:“您应该精通《诗经》,《诗经》说,‘马若刚强,辔就柔软,马若柔软,辔就刚强,意志坚定,收放自如。’驾车就是这样。”
师旷回答说:“盲臣我看不见,为别人辨别时,只是依靠耳朵,但耳朵能听得太少而能力有限。王子,您将来会重振天下吗?”王子说:“太师,您何故取笑我?自从上古太昊帝以降,一直到尧舜禹三王,从未有一个家族两次拥有天下。天命,依靠天意而非人力,天意又怎么知道呢?我听说您能预测人的寿命,给我也看看。”师旷回答:“您说话轻柔盗汗,神色红白夹杂,这种火性神色不能长寿。”王子说:“是啊。我三年以后将回归上帝那里,你别告诉别人,免得连累你。”师旷回到晋国,不到三年,就来了报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