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5-07-10
经义:
《芮良夫》是一篇西周晚期文献,对于理解西周走向衰亡的原因十分重要。
芮,是西周的诸侯国,姬姓。良夫,是芮国国君,周厉王时代的名臣。《诗经·大雅·桑柔》以及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芮良夫毖》,皆为芮良夫所作。
经学是历史的法典化、模式化。我们要理解本篇,须参考《国语·周语上》及《史记·周本纪》的相关史事。周厉王重用荣国君主荣夷公之流,这些人只会为自己谋私利,争相敛财,却不顾百姓的死活。
《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厉王十分喜欢荣夷公,芮良夫劝谏:“这样王室恐怕要衰落了!荣夷公只求个人私利而不知面前巨大的灾祸。财利是从万物中产生的,由天地所成的,假如独占它带来的怨恨会很多。天地万物,人人都要取用,怎么可以少数人独占呢?触怒的人太多而不防备大难,并以此引导天子,天下能长治久安吗?治理天下者应该开通利途,并均平分配给所有人,使天神百姓和世间万物各得其所,先王即使这样尚且天天担忧,害怕招来民怨。现在您想独擅财利,这可以吗?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作为天子这样做的话,归附王室的人就少了。荣夷公若得重用,周王室定会败亡。”不久,荣夷公就被任命为卿士,主持国政。结果诸侯不再来朝贡,厉王也被国人赶到了彘地。“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需要强调的是,“专利”指执政者谋取个人私利,以公谋私。这样的人在《礼记·大学》中被直接称为与“盗臣”相类似的“聚敛之臣”。反对“专利”是反对以权谋私,而不是反对为国理财,不是反对为百姓利益而发展经济。
后世儒者不屑于言利,看不起经济治理,这是对圣典的误读。在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芮良夫毖》的序言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专利”的实际意义。上面说,周天下灾难不断,西北戎狄侵扰日盛。君王朝臣都忙于奔走钻营,争相积聚财富,没有谁真正关心天下民生,也没有谁关心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周邦骤有祸,寇戎方晋。厥辟御事,各营其身,恒争于富。莫治庶难,莫恤邦之不宁。”
自清代以降,多数学者认为此篇为西周文献,尽管它留存着后世若干语言特征。西周晚期青铜器逆钟等的问世,再次证明其文本的可靠性,因为这些青铜器铭文中有“某某若曰”用例。张怀通先生写道:“在《尚书·商书》中有‘微子若曰’等领起全篇的行文格式,但在《尚书·周书》中只有‘王若曰’或‘周公若曰’。‘周公若曰’的存在是因为周公在西周初年曾经摄政,除了周公之外,《周书》中没有其他大臣的讲话用‘某某若曰’开头的现象。作为唯一的例外,《芮良夫》在《尚书·周书》、今本《逸周书》中显得很另类,而与西周后期的青铜器铭文却暗合,这恰好证明《芮良夫》是西周后期的文献。”(张怀通:《〈逸周书〉新研》,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29页)
经文:
呜呼,
语译:
芮伯说:我小臣良夫,稽首谨告天子。
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其有道,百姓再远都会投奔;君主无道,就连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会远离你。君主有德,老百姓就拥戴他;君主无德,老百姓就仇恨他。这个道理的效验与前车之鉴并不远,商纣失道,夏桀暴虐,国破家亡。
呜呼,你作为天子继承了文王、武王的伟业,而你和先王的执政大臣一起,昏聩不知回头,踏向不归路,一心贪图谋取个人私利,作威作福,乱政招致灾祸,百姓迟早难以忍受。
天下是治是乱,都在于君臣之行。如同君主和你们执政小人们的名声,实由你们的作为所决定。古人都愿意多方听取意见反省自己,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不知反省。君主是为民除害的,而不是来害民的,害民就不是君主,而是民的仇人。君主应当行善道,如果不行善道,百姓就得不到教化。君主制造出千千万万怨恨的百姓,而君主只有一个,寡不敌众,那君主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