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只有行善才能超越自我、成就大我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5-07-05

古今中外,圣人立教,无不以教化大众、造福人民为目的。所以人类三大文化体系的修养都始于人道之善。亚伯拉罕一神教的律法,以巩固对上帝的一神信仰为支点,无处不在要人行善,让人如何弃恶从善。佛教中有一则著名公案: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参访道林禅师,问佛法大意。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孩儿也懂得这么说。”禅师答:“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公元前800年进入轴心时代以后,人类对人伦之善更为重视,普遍超过对宗教(礼)仪节的关注。对于这种趋势,英国宗教学者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总结道:“在轴心时代之前,宗教仪式及动物献祭曾处于宗教探求的核心地位。人们在神圣的戏剧性场面中体验神明。正如今天人们所感受到的强烈的戏剧震撼,那些场面引领你进入现实生活的另一层面。轴心时代的贤哲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仍然重视仪式,但赋予了它新的伦理意义上的重要性,并将道德置于精神生活的中心。唯一能与他们所指称的‘上帝’‘涅槃’‘梵’或‘道’相配的是过一种富于同情心的生活。”【7】

公元前8世纪初阿摩司和何西阿那样的先知明确告诉世人:“(主说)‘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旧约·何西阿书》)凯伦·阿姆斯特朗写道:“阿摩司和何西阿都为以色列宗教引进了一个崭新的重要维度。他们强调,如果没有美好的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行为,宗教仪式本身毫无价值。宗教不应被用来驱使公众自尊心的不断膨胀,而应鼓励摒弃自我中心主义。尤其是何西阿,极力规劝以色列人审视他们的精神生活,分析其情感,在自省的基础上逐渐获得更深刻的洞察力。”【8】

与中华文化对现世生活的正面积极态度不同,印度文化重视对现世(轮回)的超越,但其践行之路同样是世俗的。印度教重视社会职责、职业分工与五大献祭。献祭就是一种布施,一种超越自我,无私的善行,不仅要施予神,还要施予人和动物。这五大献祭包括供奉天神(Deva-yajna)、祭拜祖灵(Pitri-yajna)、诵读圣典(Rishi-yajna)、施予人类(Nri-yajna)和布施生灵(Bhuta-yajna)。斯瓦米·尼伟达南达解释说:“只要我们在世俗之路上,我们就得尽心尽力地履行圣典的规定。那么,什么是善行的本质呢?简单地说,任何帮助我们变得无私的行为,都是善行。唯有这样的行为,才能带给人们快乐。人们不得不为将来的快乐而付出自己当下的私利。这样的行为就是牺牲,也叫作献祭(Yajnas)。”【9】

善意味着付出、奉献和牺牲,也只有行善,一个人才能超越自我和傲慢,成就大我和无我。这是三大文化共同的修养路线。

相对来说,中华文化对人伦之善的阐释更为详尽,这与其很早就摆脱了神话和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信仰有关。有学者甚至将中国文化的人本化上推到四千多年前的颛顼时代,《国语》上记载说,正是他让神与人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实现了“绝地天通”。值得指出的是,颛顼帝并不是否定神和祭祀,而是让国家管理相关事务——中国的人本主义底色由此奠定!那里,决定人类命运的不再只是神,而是包括神在内的宇宙人生的基本规律,所谓“神不胜道”。

《礼记·大学》将德行培育分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五行》我们知道,善属人道,当然是修行的起点。但宋以后学人误解“至善”,将它看成了“最高的善”,所以错误地认为修行当从“明明德”,经由“亲民”,达到“至善”的境界。这导致国人人生观念的极度混乱,影响至21世纪的今天。南宋朱熹学习北宋程颐,改“亲民”为“新民”,更是错上加错。他在《四书集注·大学》中解释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要知道,“至善”是先秦的一个重要术语,指的是五行中,人道四行仁、义、礼、智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即“善之至”。马王堆帛书本《五行》为“(仁、义、礼、智)四行之所和也,和则同,同则善”作注说:“和者,有犹五声之和也。同者,□约也,与心若一也,言舍夫四也,而四者同于善心也。同,善之至也。”而仁、义、礼、智、圣五者和才是“有德”。《五行》:“五行之所和也,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兴。文王之见也如此。”这里“有德”的典范是周文王,可见“德”才是至高境界,而非“至善”,在《古文尚书·君陈》中,“明德”即“至治”,意思是成功的德政。

在“诚意章”中,《大学》列举了几条基于人伦的“止于至善”。因为“诚”是修养的起点,修身又始于善。上面引孔子的话:“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7】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前言,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

【8】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页。

【9】斯瓦米·尼伟达南达:《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