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5-07-05
我们如何体悟三大文化体系圣典的根本宗旨呢?关键要理解东西方圣典所阐释的都是至诚、至信之道。人作为人,都要从人世间的善行开始,通过心意识的聚焦,专一,达到超越自我的神圣境界。
中国文化讲至(致)诚之道、“诚其意”,西方基督教讲因信得救,因信称义。在古代汉语中,“诚”与“信”可以互相解释、意义相通。《说文解字》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诚之一字,贯穿着宇宙人生的终始。《礼记·中庸》说,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诚就不能成就事功,因此君子以诚为贵。不过,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内心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正道,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能恰到好处,事事合宜。“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西方基督教(特别是新教)重视至诚、至信“始”的一面,认为内心信仰,信靠耶稣,就会因上帝的恩典得救。《新约·罗马书》:“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佛教圣典《华严经》也强调“始”的重要:“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但不是说基督教的至诚之道不讲求“终”,基督教以“得救”,获得救赎为“终”。
印度的信瑜伽(奉受瑜伽)也重视“始”。通过运用爱这种人类的普遍情感,将对世间所有的欲爱(如爱家乡、爱国家、爱金钱、爱妻女等)全都投射到神身上,直到完全专注于神的爱,全心全意地爱神,最后实现解脱。斯瓦米·尼伟达南达引用印度圣典《薄伽梵歌》说:“奉爱瑜伽要求的灵性修炼,指的是始终如一念想着神。仅仅这一念想就能净化人类的心灵,给人们以勇气与快乐,并带领他走向对神的至高之爱,从而得到解脱。在《薄伽梵歌》里面,克里希纳说:‘那些将所有工作奉献给我的,那些完全信赖我的,那些冥想我的,那些不依恋其他任何事物而只崇拜我的人,都将脱离轮回之洋,因为他们的心灵完全交付于我。’毫无疑问,我们的心很难一直不间断地念想着神。但是每一个新的尝试和坚定的努力,都会让任务变得更简。”【5】
新教之所以不强调外在行为、仪式或善行在救赎中的作用,除了对腐败天主教会批判的理论要求,更重要的是欲回归基督教徒的内在虔诚。印度信瑜伽认为:“只要人们对世俗事物留有一丝丝欲望,对神的爱就不能达到足够强烈的程度。”【6】
《管子·枢言》也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出于内在真心的德行如此重要。中国先哲特别区分了出于内心的“德之行”,以及不出于内心的“行”。认为五行,仁、义、礼、智、圣这五种根本道德,只有出于内心,与心合一,不自欺欺人,才达到了“和”“同”的至高境界。
《五行》是和《大学》《中庸》一样重要的思孟学派经典,目前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和湖北荆门郭店楚简本,前者还有注。《五行》开篇就指出,仁源出于本心之诚,称为“德之行”,不源出于本心只能算作“行”。义源出于本心,称为德之行,不源出于本心只能算作行。礼源出于本心,称为德之行,不源出于本心只能算作行。智源出于本心,称为德之行,不源出于本心只能算作行。圣源出于本心,称为德之行,不源出于本心只能算作行。德行有仁、义、礼、智、圣五类,五者和谐称为德。仁、义、礼、智四者和谐叫作善。善属于人道,德属于天道。“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请注意,这里的善指世间超越自我、无私的人生路线。“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从人道之善开始,走向与天(上帝、梵)合一的境界,这是三大文化体系共通的修养方法——始于善,定于一,至于诚,通过一心一意的实践功夫,成就“至诚无息”的大人境界。
只不过亚伯拉罕一神教以更为具象的“天堂”形式表达此一智慧安乐的境界,甚至以夸张的人间爱欲的形式。伊斯兰教《圣训》中对广阔的幸福王国天堂描述说:“天园以金砖、银础、麝泥、珍珠铺地,红花涂饰。进天园者,只享福,而不受罪,永生而不死,年青而不老,衣新而不旧。”
印度教经典《鹧鸪氏奥义书》类比说明梵我合一的极乐境界。一个拥有现世一切权力财富的人拥有的快乐和精微世界里得到的快乐相比简直一文不值,而其快乐扩大一百万倍才等于一个祖灵世界(Pitriloka)的快乐。祖灵世界的快乐扩大一百万倍才等于天神世界(Devaloka)的快乐。天神世界的快乐若再扩大一百万倍,才大体等于梵界(Brahmaloka)的快乐。当然印度圣人也不忘告诉世人不能沉湎于上述快乐,以期达到真正无我,无执的境界。
中国人没有二元对立的天堂与地狱、神圣与世俗观念,先哲描述了“至诚”相续时,达到的那种通于天地鬼神、合和内外的境界。《礼记·中庸》的作者写道,至高的诚是连续不断、生生不息的。这样没有止息就会长久,保持长久就会彰显出来,彰显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能够承载万物;高大光明,能够包容万物;悠远长久,能够成就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见所为而功业彰显,不见动作而万物改变,清静无为而成就事功——天地之道,可以用一个“诚”字来概括。它专一不二地因应万物,所以成就事功神妙无比。“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章,通彰,彰显——笔者注),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达到了“至诚”境界被称为“大人”或“成人”,其德行与天地神明相通,如天地一样养育覆载万物,智慧如日月一样光明普照,施政合乎四季运行规律,福善祸淫有如鬼神。他即使主动行动,也不会违背万事万物的规律。因顺而行,就能遵循天时的变化。天尚且与他不相违背,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易经•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孔子家语•颜回篇》:“颜渊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
注释:
【5】斯瓦米·尼伟达南达:《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62页。
【6】斯瓦米·尼伟达南达:《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