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文解义导致的恐怖屠杀和种族灭绝悲剧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5-07-05

在西方历史上,无论是1099年十字军对耶路撒冷的野蛮屠城,还是西班牙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他们都曾以《约书亚记》作为理据。1513年,西班牙律师德·恩西索(Martin Fernandez de Enciso)加入美洲殖民的远征队。他写有一篇备忘录,其中引用《约书亚记》用以证明西班牙完全可以采用屠杀的办法征服美洲。他写道:“耶利哥是迦南应许之地的首座城市。摩西派约书亚来到耶利哥,要求当地住民放弃该城……当耶利哥人拒绝放弃土地时,约书亚便围困他们,将他们尽数杀掉。随后,约书亚用武力征服迦南所有领土,很多人被杀,被俘者沦为奴隶。所有这些事完成,乃是上帝的意志,因为耶利哥人是拜偶像的民族。”恩西索由此推论,是上帝将印第安人交到西班牙人手上,“若印第安人不从,则国王完全有理由开战,杀死他们,将战俘变为奴隶,就如约书亚对待迦南地的住民一模一样。”【4】

亚伯拉罕一神教是以类似印度奉爱瑜伽(信瑜伽)的形式,让世人认主独一,一心一意地向神,而不是排斥、仇视、乃至屠杀他人!忘记东西方古圣先知“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写经、述经方法,依文解义、以辞害义,亚伯拉罕一神教世界因此产生了多少“流尽了,郊原血”的宗教战争,以及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啊!

在基督教解经史上,东方教会著名教父奥利金(Origen,约185-254年)重视寓意解经法(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他在其布道词《约书亚记讲章》中指出,约书亚的征战,并不是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厮杀,而是喻指基督徒抗击魔鬼、邪灵和罪恶的心灵征战,对敌人“杀绝净尽”,乃是根除各人心中的一切罪念。这种合乎东西方圣典因事寓教的解经方法,是值得赞许的。

同《旧约》一样,《春秋》中也多记载战争。其中有的地方作者反对,有的地方作者赞同,比如反对偷袭赞同阵地战(偏战),以征伐服丧者为耻、以复仇战争为荣,于是有人问西汉《春秋》大家董仲舒,既然古人认为《春秋》无义战,为什么不一概反对呢?这不是互相矛盾吗?董仲舒回答,要学会辩证地看待经文中的矛盾。凡是《春秋》记载灾害,即使地里有几棵庄稼,仍记载没有麦苗。说《春秋》无义战,是因为其中复仇战争只有两次,太少了,所以约略说没有正义战争。《春秋》是用欺诈战争作比较,说明正义战争;用不作战来比较,说明战争的不正义。所以盟誓不如不盟誓,然而有所说的好的盟誓;作战不如不作战,然而有所谓的好战争。不义当中有正义,正义当中有不正义,言语不能把所有的情况全都说到,关键是弄清根本宗旨。领会了《春秋》的根本宗旨,就不要拘泥于其文辞,不拘泥言辞,就合乎圣人大道了。《春秋繁露·竹林第三》:“难者曰:‘《春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仇。奈何以《春秋》为无义战而尽恶之也?’曰:‘凡《春秋》之记灾异也,虽亩有数茎,犹谓之无麦苗也。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攻侵伐不可胜数,而复仇者有二焉。是何以异于无麦苗之有数茎哉?不足以难之,故谓之无义战也。以无义战为不可,则无麦苗亦不可也。以无麦苗为可,则无义战亦可矣。若《春秋》之于偏战也,善其偏,不善其战,有以效(效:验证,证明——笔者注)其然也。《春秋》爱人,而战者杀人,君子奚说善杀其所爱哉?故《春秋》之于偏战也,犹其于诸夏也。引(引,这里是提及的意思——笔者注)之鲁,则谓之外;引之夷狄,则谓之内。比之诈,战则谓之义;比之不战,则谓之不义。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谓善盟;战不如不战,然而有所谓善战。不义之中有义,义之中有不义。辞不能及,皆在于指(指,通旨,宗旨的意思——笔者注)……见其指者,不任其辞。不任其辞,然后可与适道矣。”

对于东西方圣典中常常存在的各种矛盾,除了经文内部的矛盾,还是经文与历史事实间的矛盾。我们都当如董子所说的那样,“见其指者,不任其辞”。基于圣典的根本宗旨,辩证地理解经文。若执著于文字,可真若佛家所说的:“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注释:

【4】高峰枫:《<圣经>与暴力:<旧约>中的“杀绝净尽”》,网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1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