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7-01
经义:
一个社会,如果领导者不能承担领导者的责任,被领导者不能承担被领导者的责任,君不君,臣不臣,整个社会将陷入混乱之中——人们只有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社会才能良好运行。
那么国家元首应该如何行事呢?春秋时晋国贤大夫师旷曾总结说:作为一国之君,首先要按照事物普遍规律依法治国,实现无为而治。务必要博爱众生,关键是任用贤人,打开眼界和心量,洞察一切人事,不固守于流俗,不被身边的人所蒙蔽,深谋远虑,独立有主见,经常检查考核官吏的绩效,以此驾驭下级。这就是一国之君所应做的。《说苑·君道》:“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
魏国国君不是这样。他以君主之尊,亲自来到汾水的低湿地带,采集野菜药材,采桑养蚕,这位君主留下了如此亲民的形象。然而,作为一国之君,须行君主之道。这位君主不行其政,虽躬身采菜,最能勤俭,却于礼有违。《毛诗序》云:“《汾沮洳》,刺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
诗首章:“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毛诗注疏》指出,由于魏国国君节俭而勤政,在那汾水边低湿之地亲自去采摘酸模草,这确实是节俭而勤勉的表现。那位采野菜的君主能如此勤俭,其美德确实无可限量,绝非一般标准可以衡量。然而尽管美德无量,采野菜的差事本应交给低阶官吏——连“公路”这样的贱职都不屑去做,国君为何要亲为呢?这是讽刺他行事不合礼制啊。“由魏君俭以能勤,于彼汾水渐洳之中,我魏君亲往采其莫以为菜,是俭而能勤也。彼其采莫之子,能勤俭如是,其美信无限度矣,非尺寸可量也。美虽无度,其采莫之士殊异于公路,贱官尚不为之,君何故亲采莫乎?刺其不得礼也。”
上篇《葛屦》言魏君吝啬,失于俭约,不修其德,此篇魏君又亲往汾水低湿处采集,他似乎已经忘了君主之责。一国之君,当以谋社稷为重,而非躬身于微末。君主之勤,当勤于任贤使能,当勤于节用爱民,而非躬身采集,越礼违制——君主不明大体,不明职分,这最可怕。
如果对于普通的人臣君子,魏君的行为倒是可以赞美的。《韩诗外传》两次引本诗赞美君子的德行。《韩诗外传·卷二》有:“君子有主善之心,而无胜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无骄肆之容。行足以及后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故曰: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穷。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诗》曰:‘彼己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作者的意思是说,君子内心崇尚善行,却没有和人争胜之态。德行之高足以盖世,但不骄傲放肆。其行为足以流芳后世,但不说一句诋毁别人的话。所以说,君子有伟大的德行而为人谦恭,自己虚心能容纳别人,横行于天下而不放纵,应对事物没有穷尽。这样的人,即使处于卑下的地位,老百姓也愿意拥戴他。即使自己不想尊贵,又哪能如愿呢?
经文:
彼
彼汾一
彼汾一
语译:
汾水岸边湿地上,魏君亲自来采莫。那个采莫的国君呀,亲采莫菜多勤俭,美德确实不可量。美德确实不可量,他和“公路”不一样,公路尚且不采莫,国君何故采莫忙?
在那汾河的一旁,魏君亲自来采桑。那个采桑的国君呀,亲采桑叶多勤俭,美德超群最出众。美德超群最出众,他和“公行”不一样,公行尚且不采桑,国君何故采桑忙?
在那汾水河湾旁,魏君亲自来采藚。那个采藚的国君呀,亲采藚来多勤俭,美德如玉多温润。美德如玉多温润,他和“公族”不一样,公族尚且不采藚,国君何故采藚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