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6-25
经义:
世界上很多地区,田猎都是古代贵族的时尚。但如果不顾国家礼法制度,沉迷于田猎游乐,忘记百姓疾苦,则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所以先贤强调依礼法规定按时狩猎、与民同乐。进而言之,在古代中国国家元首也要遵守法令,不能为所欲为。《淮南子·主术训》说,法律礼仪是用来约束君主的,使他们不能专制独裁。“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孟子曾经这样告诉梁惠王:“假设现在大王出去打猎,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华丽的仪仗,都皱着眉头互相抱怨说:‘我们大王这么喜欢打猎,为什么让我们苦到这般地步?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大王没有与民同乐。反过来,如果大王打猎时,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华丽的仪仗,都欢欣鼓舞地说:‘我们大王身体应该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来打猎呢?’这无其他原因,就是大王能够与民同乐。这样百姓才会真心拥戴您。”《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孟子此番话可以说是本诗的注脚。因为齐襄公热衷于游猎,不理国政,导致齐国百姓深受其苦。因此,诗人写下这首诗,借古代圣王依法按时节田猎,又与民同乐,来讽谏襄公。《毛诗序》云:“《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毕弋,皆为捕猎工具——笔者注),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以风焉。”《毛诗注疏》解释说:“作《卢令》诗者,刺荒也。所以刺之者,以襄公性好田猎,用毕以掩兔,用弋以射雁。好此游田逐禽,而不修治民之事,国内百姓皆患苦之,故作是诗,陈古者田猎之事,以风刺襄公焉。经三章,皆言有德之君,顺时田猎,与百姓共乐之事。”
诗首章云:“卢令令,其人美且仁。”《毛诗注疏》解释说,古代有德行的君主,顺应时节田猎,与百姓共享欢乐,同获猎物,百姓听闻后都感到欣喜。他们称赞道:“我们君主的猎犬,项圈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又赞美君主说:“我们的君主,不仅仪表堂堂,而且仁德宽厚。”这说明古代贤明的君主田猎时,百姓爱戴;讽刺当今君主田猎时,百姓却深受其苦。“言古者有德之君,顺时田猎,与百姓共乐同获,百姓闻而悦之。言吾君之卢犬,其环铃铃然为声。又美其君,言吾君其为人也,美好且有仁恩。言古者贤君田猎,百姓爱之,刺今君田猎,则百姓苦之。”
齐桓公曾明确批评襄公“田猎毕弋,不听国政”(《管子·小匡》),另据《左传·庄公八年》,襄公被杀,也与他在贝丘狩猎有关。看来《毛诗序》的记述是真实的,与历史事实相符合。
经文:
卢重
语译:
贤君田猎车马动,猎犬颈环铃铃铃,吾君美好且仁义。
贤君田猎车马音,猎犬颈套双环铃,吾君美好又勇敢。
贤君田猎车马声,猎犬颈戴三环铃,吾君美好有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