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士昏礼》经义

发布时间: 2025-06-19

本篇讲述士的婚礼。《士昏礼》记述士娶妻成婚的仪式,按规定男子在昏时亲迎新妇,所以称作昏礼。今天我们所说的“婚礼”,就是源于此。士昏礼有六项内容,也叫做六礼。第一,纳采:即男家遣媒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男家备礼至女家求婚所行的礼仪。第二,问名:男家使人问女子之名,以归卜其吉凶。第三,纳吉:男家卜得吉兆,备礼告知女家,至此,婚姻始定。第四,纳徵:徵即成,男家在纳吉之后,送聘礼于女家以成婚礼。第五,请期:男家卜得迎娶吉日,备礼告于女家,征得同意。第六,亲迎:至婚期,婿亲至女家迎娶新妇完成婚礼。

在当时,婚礼的意义在于合两姓之好,成夫妇之礼。《礼记•昏义》说:“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日:‘昏礼者,礼之本也。’”因为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夫妇被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婚礼也就成为最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而被视为“礼之本”。

士的婚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亲迎以前的各个环节,这是男女双方缔结婚约,选定婚期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亲迎,新郎亲自到女方家将新娘迎娶回来,双方正式成亲。这是婚礼的高潮。第三个阶段是新妇于次日拜见公婆。这是婚礼的延续,标志着新妇正式成为男方的家庭成员。在这三个阶段中处处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特点及其伦理要求。

周代是一种家长制社会,子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家长做主。在订立婚约的阶段,突出体现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支配权。《诗经•齐风•南山》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父母是子女命运的主宰,在订婚阶段完全是由双方家长主持其事,而男女双方当事人却并不出现,甚至连类似相亲的环节也没有。这是因为,婚姻不仅是男女当事人之间的事,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大事,其意义在于合两姓之好,家族的利益高过当事人的利益,因此,起决定作用的人就只能是家长了。周代在士的婚礼中无论是缔结婚约、择定婚期还是迎娶过程,男女双方的行为、语言都体现了男主动的,女方谦卑和顺从的特点。周代社会重视家庭关系的和谐,强调夫妻间的敬重亲爱。这一点在亲迎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把引车绳交给新娘并为她驾车。到家之后,新郎要先在门口迎候新娘,行礼请她入内。然后新郎新娘在一起宴饮,两人吃同样的食物,用象征夫妻和合的卺(卺,音jǐn,古代举行婚礼时用作酒器的瓢。)舀酒而饮。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表示夫妇一体,双方亲爱敬重。《诗经•小雅•棠棣》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上述礼仪正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亲睦的家庭关系,从而使夫妻生活幸福美满。

今天的婚礼和周代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但迎亲和饮交杯酒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周代士婚礼中的亲迎和合卺(合卺,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而饮。当我们在婚礼上举行这些古老的仪式之时,不应该忘记其中包含的夫妻相敬、和谐亲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