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已经化为中国人强大的精神基因(《国风·郑风·风雨》)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5-21

经义:

“《诗》,以纪兴衰诵叹。”(《唐六典·卷十·秘书省》)

如果不能理解《诗经》咏叹国运兴衰的本质,我们就无法理解《风雨》。

《郑风》前篇有《遵大路》,同为思贤能君子之作。回首郑立国之初,桓公、武公两代君主励精图治,选贤任能,遵循着治国正道。然自郑庄公始背离治道,见此情形,郑国贤人希望庄公君臣能重回正道。然而,他们未能如愿,郑国没有继续走大路,而是进入了杂草丛生无路可走之地。庄公诸子争位,昭公始把郑国带入乱局,风雨如晦中,郑国将何去何从?诗人忧心忡忡,作此《风雨》一诗,呼唤郑国的君子们,能坚守安邦治国的正确路线,不忘初心。《毛诗序》云:“《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诗之首章:“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毛诗注疏》解释说,风雨交加,天气寒冷凄凉。雄鸡依然按时啼鸣,声音喈喈不断。公鸡不因风雨而改变啼鸣规律,象征君子身处乱世却始终坚守节操。当今世道已难寻这般人物。若能遇见坚守初心的君子,怎会不感到欣喜呢?这必定是令人极为欣慰的事啊。“言风而且雨,寒凉凄凄然。鸡以守时而鸣,音声喈喈然。此鸡虽逢风雨,不变其鸣,喻君子虽居乱世,不改其节。今日时世无复有此人。若既得见此不改其度之君子,云何而得不悦?言其必大悦也。”

风雨中的鸡鸣,蕴含着坚守的力量——它能穿透乱世的黑暗,定会给世界带来光明。

《风雨》一诗遗泽后世,影响深远。如同大禹治水一样,在逆境中坚守奋争,已化为中国人强大的精神基因。今人解《风雨》,多认为她是一首情诗,这不是断绝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吗!但他们也无法否定《风雨》一诗的重要性。有学者批评《毛诗序》对《风雨》的解读时说:“这样一来,‘风雨’就变成象征乱世,‘鸡鸣’就变成象征君子不改其度;由妻称夫的君子,变成品德高尚的君子。这一说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士人虽处‘风雨如晦’之境,犹以‘鸡鸣不已’自励。记得在抗战期间,阿英(钱杏邨)发表的作品,笔名‘魏如晦’也是寄托《风雨》诗意,表明他处乱世的气节。毛序对诗旨多附会歪曲其说,不过这篇诗序却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70页)

历史上此诗激励了多少英雄豪杰!一千年前,年轻的王安石以“鸡鸣”为喻,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上期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了《登飞来峰》一诗。诗云:“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在民族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仍不变其节,不向奸恶势力低头!当今大争之世,最需要这种逆境中的坚守!

经文: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译:

风雨交加冷凄凄,雄鸡喈喈在鸣叫。终于见到我君子,心事怎会不放下?

风急雨骤寒潇潇,雄鸡胶胶在鸣叫。终于见到我君子,思念之疾怎不消?

风雨连连天昏昏,雄鸡报晓鸣不停。终于见到我君子,心里怎能不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