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5-17
经义:
宋明理学兴起以后,女性地位日益低下,甚至因裹小脚失去了生产能力,严重影响了女性的正常生活。先哲普遍的男女观念不是这样的,它既承认男女生理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现实,又强调男女如阴阳,相互对等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也没有基督教对男女关系根深蒂固的负面看法,而是直面现实,认为人性中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之情,男女之间的交往是人际关系的起点,所以夫妇之道至关重要。按《易经》的说法,天地两气交合,天地万物化育醇厚;男女两性交合,人间万事因之而生。因此人们按照天地阴阳的法则,专门建立了嫁娶的礼仪,以示推重人伦规范,保证世代香火延续。按照礼仪,男子娶妻女子出嫁,因为女性属于阴,地位在下,不能自己做主,所以要接近阳来成就自身。书传里面讲:阳为倡导,阴作随和。男子有所行动,女子则跟随其后。《白虎通义·嫁娶》:“人道所以有嫁娶何?以为情性之大,莫若男女。男女之交,人情之始,莫若夫妇。《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称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礼男娶女嫁何?阴卑不得自专,就阳而成之,故《传》曰:‘阳倡阴和,男行女随。’”
若不能够“阳倡阴和,男行女随”,就会导致基本社会秩序的混乱。本篇郑国的政治乱局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故诗人作诗讽刺之。《毛诗序》有云:“《丰》,刺乱也。婚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
《毛诗注疏·郑谱》认为:“《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在其间,皆为昭公诗也。”昭公之时,祭仲专权,始立忽,又迎突,后又再立忽,朝堂之纷乱,礼义之废弛势必影响百姓生活,《丰》就是当时郑国人婚姻生活的缩影。它从一场没有完成的亲迎之礼写起,诗言:“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毛诗注疏》解释说,郑国衰败混乱,婚姻礼仪荒废。曾有男子亲迎娶妻而女子不从,后来追悔莫及。此诗正是陈述这番情状。说的是昔日有位面容丰满、仪表堂堂的男子,前来迎娶我,并在巷口等候我啊。我当时心有所属,不肯跟他同去,如今懊悔不已,我本不该错过这位良人啊!最后留家未嫁,未能寻得佳偶,因此悔恨交加。“郑国衰乱,婚姻礼废。有男亲迎而女不从,后乃追悔。此陈其辞也。言往日有男子之颜色丰然丰满,是善人兮,来迎我出门,而待我于巷中兮。予当时别为他人,不肯共去,今日悔恨我本不送是子兮。所为留者,亦不得为耦(耦,同“偶”——笔者注),由此故悔也。”
曾有这样一位丰逸俊朗的男子前来迎娶,女子却置之不理,未相随嫁往夫家。当婚礼来到亲迎一节,说明已经顺利完成了之前的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女家在亲迎时悔婚,足见郑国当时婚姻礼仪废弃之状。
婚礼是社会治理、移风易俗的重要起点,对于当今婚姻婚礼中的各种问题乱象,我们需要认真解决——一个社会长期充斥着明星网红的风流韵事、花边新闻,是很不正常的!
经文:
子之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
语译:
面容丰满人和善,迎亲等我在巷边,追悔当初未相送。
善良正直又健壮,迎亲等我来堂前,追悔当初未相迎。
锦绣嫁衣穿身上,还有纱衣罩外面。叔呀伯呀你们来,驾车迎我便同行。
纱衣已经披外面,锦绣嫁衣身上穿。叔呀伯呀你们来,驾车迎我便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