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5-15
经义:
在中国大一统政治中,特别强调维护中央权威,防止官员阶层成为特殊利益集团为所欲为,蒙上欺下,贪污腐败。这要求整个社会维持一个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上级发挥领导作用,下级严格执行,“主倡而臣和”(《史记·太史公自序》)。
《韩非子·有度》谈到贤臣的标准时说,他们忠心不二,一心奉公。在朝廷任职不敢推辞贱事,在军队打仗不怕攻坚。顺从君主的指挥,遵从君主的法令,虚心接受命令,不随意挑弄是非。所以贤臣有嘴不因私事而说,有眼不因私事而看,一切都为了公事。做下级的,如同人的双手一样负责一切,上用来梳理头,下用来修整脚;冷暖寒暑,不能不管;刀剑近身,不敢不拼。“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委质,指朝见君主礼拜,这里引申为从事公职——笔者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镆铘,一作莫邪,古代名剑——笔者注)傅体,不敢弗搏。”
而在郑昭公(太子忽)时代,一国两君,郑厉公与郑昭公共存。大臣专政,祭仲既是致昭公逃亡的主谋之一,又是公元前697年迎昭公复位者。正是因为大臣专权,才导致郑昭公被杀。《史记·郑世家》记载,昭公做太子时,他的父亲庄公想拜高渠弥为上卿,太子忽厌恶高渠弥,想阻止此事,但庄公不听,最后让渠弥做了卿。等到昭公即位,渠弥担心昭公杀了自己,于是就在公元前695年(昭公二年)冬季十月辛卯日与昭公出猎时,在郊野射杀了昭公。但权臣祭仲与渠弥不敢接回郑厉公,便改立昭公的弟弟公子亹(亹,音wěi——笔者注)做国君。“昭公二年。自昭公为太子时,父庄公欲以高渠弥为卿,太子忽恶之,庄公弗听,卒用渠弥为卿。及昭公即位,惧其杀己,冬十月辛卯,渠弥与昭公出猎,射杀昭公于野。祭仲与渠弥不敢入厉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
当时郑国君主暗弱,大臣专权,所以郑人作诗讽之。《毛诗序》:“《萚兮》,刺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郑玄笺注:“不倡而和,君臣各失其礼,不相倡和。”
诗的首章:“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毛诗流疏》解读说,凋落的叶子称作“萚”。诗人以落叶起兴,木叶将落,必待秋风吹拂。正如臣下,虽然肩负行政职责,必待君主率先发出政令,之后才能严格执行。郑国的诸位臣下,为何不待君主先倡导再响应呢——怎能不等待君主发布命令就擅自行动!“落叶谓之萚。诗人谓此萚兮萚兮,汝虽将坠于地,必待风其吹女(女,通“汝”——笔者注),然后乃落,以兴谓此臣兮臣兮,汝虽职当行政,必待君言倡发,然后乃和。汝郑之诸臣,何故不待君倡而后和?”
君倡臣和,上下一心,这是一个国家健康的政治生态。郑昭公大权旁落,臣子擅权,君不君臣不臣,礼崩乐坏,终致身死国乱。《萚兮》之刺,是悲伤中的反思,也是诗人的期望——希望郑国能渡过萧瑟的衰世之秋,早日复兴。
经文:
萚兮萚兮,风其
语译:
草木黄落秋意浓,秋风起兮吹木叶。叔呀伯呀诸臣们,我君唱来你们和。
草木黄落秋意浓,秋风起兮木叶飘。叔呀伯呀诸臣们,我君唱来你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