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昭公只知小节,不顾大局(《国风·郑风·有女同车》)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5-10

经义: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

古代婚姻首先是一种宗族和社会行为,东西方贵族婚姻都与政治密切相关——基于个人爱情的婚姻直到近代才出现。学者动不动就将《诗经》中的诗解释为恋歌、情诗,简直荒唐!

对于一国太子来说,与大国结亲意味着巨大的政治筹码,对稳定其国内政治重心十分重要。而郑国的公子忽不识大体,竟然屡次拒绝齐国与之联姻的要求,终致被逐。《毛诗序》认为,正是因为公子忽没有娶贤德的齐女,才导致他不能得到大国的帮助,继位数月就被逐出了郑国。“《有女同车》,刺忽也。郑人刺忽之不昏于齐。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取,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

太子忽即后来的郑昭公,他是郑国的第四任国君,郑庄公之子。对于齐国两次欲嫁女与他之事,《左传》有明确记载。一开始齐僖公就想把女儿文姜许配给郑太子忽,太子忽推辞了。有人问其原因,他说:“人各有相配的对象,齐国强大,不是我的良配。《诗经》说:‘自己求取多福。’靠的是自己,为什么要依赖大国?”这时还有人夸他善于谋划。

公元前706年,北戎进攻齐国,齐国派使者向郑国求救,郑庄公派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同年六月,大败北戎军,俘虏北戎的两位主帅大良和少良,砍下带甲北戎军队三百人之首献给齐国。这时齐僖公重提旧事,请求将女儿许配给太子忽,没想到太子坚辞。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先前与齐国没有交情时,我尚且不敢高攀。如今奉君命奔赴齐国解救危难,却带着妻室回国,这是借战争之机成婚。人们会怎么议论我呢?”

《左传·桓公六年》:“北戎侵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太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公之未昏于齐也(此处指鲁桓公未娶文姜之前——笔者注),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

这时,郑国的重臣祭仲劝太子忽,您一定要接受这桩亲事。因为君王(指郑庄公)有很多宠爱的妾室,而您如果没有强大的外援,将难以立足。要知道其他三位公子都可能成为君王。《左传·桓公十一年》:“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从。”

郑昭公只知小节,不顾大局——后来,他的弟弟突正是在其母之国宋的支持下,驱逐了郑昭公。而其事的主要参与者,正是祭仲!

《有女同车》的作者只能用假想的写作手法,梦想公子忽迎娶齐女的美好景象。郑国人希望公子忽能顾大局,维护郑国的根本利益——若与齐国结亲,或许就不会造成后来郑国的诸多乱局。

历史不容假设。但千载之下,我们仍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劝世的苦心!

经文: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

有女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语译:

姑娘公子同乘车,女子如花有贤德。体态婀娜步轻盈,身佩美玉叮当响。她是美丽的孟姜,举止娴雅守妇礼。

姑娘公子同路行,女子如花有贤德。衣袂翩然自飘逸,身佩美玉锵锵响。她是美丽的孟姜,德行美好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