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5-01
经义:
诗亦史,《诗经》十五国风,深嵌着各诸侯国历史演变的脉络。
《郑风》二十一篇,呈现了郑国由盛转衰的轨迹。《缁衣》确立了郑国“好贤”的基调,是郑国传承的正道。至庄公时的《将仲子》、《叔于田》和《大叔于田》,我们看到庄公并没有走贤能政治的正道。到《清人》所讥讽的郑文公,他驭臣无方,内政失修,更加偏离了桓公、武公所开创的政治路线。接下来的是《羔裘》,郑国人怀着美好的心愿,希望郑国的朝堂上出现德服相称的君子。很显然,诗人的希望正在一点点破灭,君主失道,郑国也失去了贤能之士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在《遵大路》中,郑国人思贤人君子之深情令人动容,可是,君子们的脚步还是渐行渐远。《毛诗序》云:“《遵大路》,思君子也。庄公失道,君子去之,国人思望焉。”
可见,经过几十个世纪的浸润,贤能政治已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田,百姓盼望父母官的心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
诗的首章,我们读到郑国人那深深的挽留之情,诗言“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毛诗注疏》解释说,百姓期盼贤能之人,便以假设见到他们的情景来表达心志。诗中写道,我沿着那条大路走啊,若是能遇见贤能君子,我便要拉住他的衣袖挽留。若是君子因我的挽留而生气,我就会对他说,请不要怨恨我执意挽留,我这样做实在是因为郑庄公未能继承先君的治国之道。庄公既不效法先君的治国方略,也不重视贤能之士,这才导致您要离国而去。正是因此缘故,我才要决意挽留您啊。“国人思望君子,假说得见之状,言己循彼大路之上兮,若见此君子之人,我则揽执君子之衣袪兮。君子若忿我留之,我则谓之云:无得于我之处怨恶我留兮,我乃以庄公不速于先君之道故也。言庄公之意,不速于先君之道,不爱君子,令子去之,我以此固留子。”
《遵大路》假想了郑国一条大道上发生的感人场景:诗人在路上拉住贤人君子的衣袖,握住他们的手,殷殷切切不愿他们离开——这条大路不只是一条寻常道路,它是中国先哲开创的超越古今的中国特色贤能政治,是郑国先代君主遵循的治国之道。看到庄公已经背离正道,贤人君子们只能失望地离开,诗人期望郑国能重回正确的治国路线。
自宋代朱熹《诗经集传》以来,学人多认为《遵大路》是典型的弃妇诗。朱熹甚至认为这位被弃之妇也不是好人:“淫妇为人所弃,故于其去也,坚其祛而留之曰:‘子无恶我而不留’,故旧不可以遽绝也。宋玉赋有‘遵大路兮坚子祛’之句,亦男女相说(说,通“悦”——笔者注)之辞也。”
以宋玉之赋解经,朱子离经学“因事以寓教”的宗旨相去太远了!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也注意到这一点,他说:“此诗当从《序》言为正,《集传》谓‘淫妇为人所弃’者固非。……吕氏祖谦曰:‘武公之朝,盖多君子矣。至于庄公,尚权谋,专武力,气象一变,左右前后无非祭仲、高渠弥、祝聃之徒也。君子安得不去乎?不寁故也,不寁好也,诗人岂徒勉君子迟迟其行也,感于事而怀其旧者亦深矣。’”
从经学走向文学,是宋人《诗经》研究的一大退步!
经文: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
语译:
沿着大路跟你走,双手拉着你衣袖,你呀不要讨厌我,先君有道不能用,贤人君子你别走!
沿着大路跟你走,双手握着你的手,你呀不要嫌弃我,先君善道不能用,贤人君子你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