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诚”,贯通内外古今中西(《逸周书·官人》之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5-04-24

经义:

贤能政治中考评“贤”的底层逻辑是内圣外王一以贯之的大道,即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外在言行是内在修养的自然体现,所以通过有形的外在言行可以考察内在的修养品行。尽管有人会伪装,仍然可以通过测试认识其本来面目。《礼记·大学》中指出,品行低下的人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高尚者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坏事,炫耀自己做的好事。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透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清楚楚,掩盖又有何用?就是说内在真实一定会表现在外。“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这种内外贯通的观念,《官人》也一再强调,比如谈到对说话语气音调的考查时说:“诚在其中,必见诸外。以其声,处其实。”谈到观察神色时说:“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民情不可隐也。”

正因为内圣外王一以贯之,所以中国人在修养方面最重视“诚”之一字。《礼记·大学》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先从“诚意”开始,“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荀子》甚至认为君子修养身心没有比诚更好的了,达到真诚就不用其他的事情了,只要坚守奉献仁爱,遵行道德礼义就行了。《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诚不仅贯通内外,亦贯通中西。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诚也。”一个人做到了诚,也就做到了真信。西方一神教只是通过宗教的形式让人达到“至诚”的境界,本质上属于印度文化的“信瑜伽”,即通过坚定的信仰,虔诚的崇信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无论这种境界被冠之何名,比如佛教之“涅槃”、基督教之“天堂”、儒家之“大人”“成人”……

诚是如此重要,所以周人在考查道德品行时,第一点就是“观诚”,看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是否不自欺,不欺人,是否达到了诚的境界。《六韬·龙韬·选将》是姜太公对周武王言如何鉴别将领,因为现实中常常存在外在表现与内在品质不相副的情况,于是太公给出了通过外在表现考察人的八种方法,“八征”,其内容与《官人》的“观诚”多有相同之处。包括通过提出问题,看他知道得是否详尽清楚;通过详尽追问,看他应变的能力;通过私下为其谋取私利,看他是否忠诚;通过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查他的品德;通过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用女色考验他,看他的操守如何;将危难的情况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用酒灌醉他,看他能否保持常态。“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今天,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外交场合,我们都强调诚信、“讲信修睦”——看来对诚的重视,古今中西都是一样的。

经文:

“一曰: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贱者,观其有德守;嬖宠者,观其不骄奢;隐约者,观其不慑惧;其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悌;其壮者,观其廉洁务行而胜私;其老者,观其思慎而□,强其所不足而不愉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诚信。省其居处,观其方□;省其丧哀,观其贞良;省其出入,观其交友;省其交友,观其任廉。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之,以观其重;醉之酒,以观其从之色,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二;昵之,以观其不狎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此之谓观诚。

“二曰:与之言,以观其志。□以渊,其气宽以悌,其色俭而不谄,其礼先人,其言后人,见其所不足,曰益者也好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所不足,发其所能,曰损者也。其貌直□□□,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也。其貌曲媚,其言工巧,饰其见物,务其小证,以故自说,曰无质者也。喜怒以物其色不变,烦乱以事而志不营,深导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喜怒以物而心变易,烦乱以事而志不治,导之以利而心迁移,临慑以威而气惵惧,曰鄙心而假气者也设之以物而数决,敬之以卒而度应,不文而辩,曰有虑者也。难决以物,难悦以守,一而不可变,因而不知止,曰愚依人也。营之以物而不误,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货色而不过,曰果敢者也。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诺无决,曰弱志者也。顺予之弗为喜,非夺之弗为怒,沉静而寡言,多稽而险貌,曰质静者也。屏言弗顾,自顺而弗护,非是而强之,曰始诬者也微而能发,察而能深,宽顺而恭俭,温柔而能断,果敢而能屈,曰志治者也。华废而诬,巧言令色,皆以无为有者也。此之谓考言。

“三曰:诚在其中,必见诸外。以其声,其实。气初生物,物生有声,声有刚柔清浊好恶,咸发于声心气华设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丑;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和。信气中易,义气时舒,和气简备,勇气壮力。听其声,处其气,考其所为,观其所由。以其前观其后,以其隐观其显,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谓视声。

“四曰:民有五气,喜、怒、欲、惧、忧。喜气内蓄,虽欲隐之,阳喜必见;怒气内蓄,虽欲隐之,阳怒必见;欲气、惧气,忧悲之气皆隐之,阳气必见。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民情不可隐也。喜色犹然以出,怒色荐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诚智必有难尽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诚勇必有可新之色,诚洁必有难污之色,诚静必有可信之色质浩然固以安,伪蔓然乱以烦,虽欲改之,中色弗听。此之谓观色。

“五曰:民生则有阴有阳。人多隐其情,饰其伪,以攻其名。有于仁贤者,有隐于智理者,有隐于文艺者,有隐于廉勇者,有隐于忠孝者,有隐于交友者:如此,不可不察也。小施而好德,小让而争大,言愿以为质,□爱以为忠,尊其得以改其名:如此,隐于仁贤者也。前总唱功,虑诚弗及,佯为不言内诚不足,色示有余自顺而不让,措辞而弗遂:此隐于智理者也。动人以言,竭而弗终问则不对,佯为不穷□貌而有余,假道而自顺因之□初,穷则托深:如此者,隐于文艺者也。□言以为廉,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称其说,以诈临人:如此,隐于廉勇者也。自事其亲,而好以告人,饰其见物,不诚于内;发名以事亲,自以名私其身:如此,隐于忠孝者也。比周以相誉,知贤可征,而左右不同不同而交,交必重□心说而身弗近,□□而实不至,惧不尽见于众而貌克:如此,隐于交友者也。此之谓观隐。

“六曰: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言忠行夷,争靡及私,□弗求及,情忠而宽,貌庄而安,曰有仁者也。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方而能遂,曰有知者也少言以行,恭俭以让,有知而言弗发,有施而□弗德,曰谦良者也。微忽之言,久而可复,幽间之行,独而弗克,其行亡如存,曰顺信者也。贵富恭俭而能施,严威有礼而不骄,曰有德者也。隐约而不慑,安乐而不奢,勤劳而不变,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直方而不毁,廉洁而不戾,强立而无私,曰有经者也虚以待命,不召不至,不问不言,言不过行,行不过道,曰沉静者也。忠爱以事亲,欢以尽力而不回,敬以尽力而不□,曰忠孝者也合志而同方,共其忧而任其难,行忠信而不疑,□隐远而不舍,曰□友者也志色乱气,其人甚偷,进退多巧,就人甚数,辞不至,少其所不足,谋而不已,曰伪诈者也辞不至,少其所不足,谋而不已,曰伪诈者也。言行亟变,从容克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笃,曰无诚者也。少知而不大决,少能而不大成,规小物而不知大伦,曰华诞者也。规谏而不类,道行而不平,曰窃名者也。故曰:事阻者不夷,时□者不回,果敢者也,饰貌者不静,假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此之谓揆德。”

语译:

“一是鉴别真诚之法。对富贵者,考察其是否遵礼施惠;对贫贱者,考察其是否坚守德行;对得宠者,考察其是否骄纵奢侈;对隐士,考察其是否心怯恐惧;对少年,考察其是否恭敬好学、友爱兄弟;对壮年,考察其是否廉洁务实、克己奉公;对老者,考察其是否思虑周详、弥补不足而不逾矩。在父子关系中考察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中考察兄友弟恭,在君臣关系中考察君惠臣忠,在朋友交往中考察诚信守诺。观察其居住日常,可辨别其处世之方;观察其服丧哀伤,可辨别其忠贞善良;观察其来往对象,可辨别其交友之道;观察其交友之道,可辨别其品行担当。设计谋略危局,以考察其智慧;展示困难挑战,以考察其勇气;交办繁杂事务,以考察其才干;拿出利益诱惑,以考察其是否廉洁;提供超常享乐,以考察其是否荒淫。使其喜悦,考察是否轻浮;激其愤怒,考察是否稳重;使其醉酒,考察是否失态;诱以美色,考察是否守常;疏远冷落,考察是否忠诚;亲近热络,考察是否孤傲;反复验证其言论,考察内在的本质;全面审察其作为,考察德行的完备。

“二是考察言语之法。与他广泛交谈,以观察其志向。志向深沉如渊,气度宽厚而友善,神态平和不谄媚,在礼节上主动先行,在言辞上谦让后发,能自省不足,这是进取之人。喜欢以脸色压制他人,以气势凌驾他人,以道德苛责他人,掩饰自身不足,而夸大自身才能,这是堕落之人。形貌正直而不傲慢,言辞公正而不偏私,不粉饰优点,不隐瞒缺点,不掩盖过失,这是真诚质朴之人。容貌造作谄媚,言辞精巧虚伪,粉饰寻常之物,夸大尺寸之功,以此自圆其说,这是不诚无本之人。外界喜怒刺激下神色不变,事务烦乱时志向不移,重利诱惑中心志坚定,威压面前不卑不亢,这是心境平和、操守坚定之人。用外物刺激其喜怒而心意摇摆,以繁杂事务扰乱其志向而放弃坚守,诱之以利益则心志偏移,施之以威压则惶恐畏惧,这是内心粗鄙、气质虚伪之人。交代具体事务能迅速决断,面对突发状况能从容应对,言辞质朴而逻辑清晰,这是深谋远虑之人。遇事优柔而难决断,坚持己见而难说服,固执一端而不变通,因循旧例而不知适可而止,这是愚昧盲从之人。处理事务有条不紊,遭遇意外镇定自若,坚守道义矢志不渝,面对财色保持克制,这是果决勇敢之人。因他人言辞而轻易改变立场,心志不能坚定,承诺后仍犹豫不决,这是意志薄弱之人。顺境不喜形于色,逆境不怨天尤人,性情沉静寡言,处事审慎而神色庄重,这是本性恬静之人。闭塞言路恣意妄为,坚持己见不肯退让,强行将错误说成正确,这是嫉妒诬陷之人。能从细微处推演本质,观察深刻洞见幽微,宽厚谦恭且能节俭,温和柔韧而有决断,果敢行事却知进退,这是笃志有为之人。言辞浮夸诬妄不实,巧舌如簧谄媚逢迎,都是无中生有之人。

“三是审察声音之法。内心的真实性情,必然会通过外在言行显露。通过人的声音,可判断其内在气质。气最初生成万物,万物形成后自然发声。声音有刚强柔和、清亮浑浊、美善丑恶之分,皆由内在之气决定。心气虚浮荒诞之人,声音飘忽不定;心气平顺诚信之人,声音平稳有度;心气粗鄙乖戾之人,声音刺耳难听;心气宽厚仁柔之人,声音温润平和。诚信之气中和平易,道义之气从容有度,智慧之气简约完备,勇武之气雄壮有力。聆听其声音,辨别其气息,考察其行为,观察其动机。通过过去推知未来,通过隐微洞察显明,通过细节预见全貌。

“四是观察神色之法。人有五种内在情志,即喜气、怒气、贪求之气、畏惧之气、忧悲之气。喜气积蓄于内心,即使想隐藏,真实的欢喜之情仍会显露;怒气积蓄于内心,即使想隐藏,真实的愤怒之情仍会显现;贪求、畏惧、忧悲之气即使刻意隐藏,内在真实的情绪也必定会展露。五种情志真实存于内心,必然通过外在形貌表现出来,人的情感是无法隐藏的。喜悦时神色自然流露,愤怒时神色凶狠逼人,贪求时神色谄媚讨好,畏惧时神色卑怯顺从,悲伤时神色怅然沉静。真正的智者必有深邃难测的神色,真正的仁者必有庄重可敬的神色,真正的勇者必有威不可犯的神色,真正的忠者必有温和可亲的神色,真正的廉洁者必有不可玷污的神色,真正的沉静者必有敦厚可信的神色。真诚者气质浩然稳固,虚伪者情态散乱浮躁,即使强行掩饰,内在本质仍会通过细微神色暴露。

“五是洞悉隐情之法。世人天生具有阴阳两面性。人常对内隐藏实情,对外粉饰造作,以此博取名声。有人假意仁爱贤能,有人伪装智慧明理,有人矫饰文采技艺,有人虚夸廉洁勇毅,有人伪作忠孝两全,有人标榜交友广泛——对此必须详察。略施小惠却贪图大功德,稍作谦让却争夺大利益,言语看似质朴实则伪善,假意亲爱以显忠诚,夸大小德行以自我美化。这样的人,是仁贤的伪装之辈。在人前总爱倡议功业,但智谋实在达不到,就装作故意深藏不露;内在才智不足,对外却扮作游刃有余;表面顺从实则执拗,言辞犀利却难以落实。这样的人,是智理的伪装之辈。以言辞打动他人,华丽繁复却空洞无用;面对诘问避而不答,却假装自己并非才穷;外表故作高深,借圣贤之道自我粉饰;随波逐流而不问初衷,遭遇困境则托言玄奥。这样的人,是文艺的伪装之辈。放言高论以标榜廉洁,故作严厉以显示刚毅,内心怯懦却对外夸耀,反复宣扬己见,以欺诈手段驾驭他人。这样的人,是廉勇的伪装之辈。侍奉父母时四处宣扬,表面孝顺却内心不诚;借孝行博取名声,实则谋取私利:这样的人,是忠孝的伪装之辈。结党互相吹捧,明知贤者可任用,却以立场相排斥;对不同道者蓄意结交,凡有结交必定抬高自我;内心喜悦却保持距离,表面亲近却无实质,唯恐伪装被众人识破而强撑仪态。

“六是度量德行之法。言语与行动不一致,初始与结局相矛盾,外表与内心不统一,即使偶尔表现出节操行为,也不能是本质敦厚之人。言语中恳,行为坦荡,争执不涉私利,施与不求回报,性情忠厚宽和,仪态庄重安详,这是仁德之人。面对变故能妥善处理,陷入困境能找到出路,立身处世能够坚守原则而终有所成,这是有智慧之人。言语简少而注重实行,恭敬节俭而谦逊礼让,有才智却不张扬,施恩惠而不居其德,这是谦逊良善之人。细小的承诺经久仍兑现,独处时行为端正不逾矩,形迹消亡而精神长存,这是诚信顺道之人。显贵时恭敬节俭且乐善好施,威严有礼而不傲慢,这是有德之人。困顿时不畏惧,安乐时不奢侈,勤劳而不改初心,喜怒皆有节制,这是有操守之人。刚正而不刻薄,廉洁而不乖戾,坚强独立而不偏私,这是有原则之人。虚怀若谷以待天命,未被召唤不主动请见,未被询问不妄加议论,言论不超越行为,行为不违背道义,这是沉静之人。以忠诚爱护侍奉双亲,欢欣尽力而无反悔,恭敬竭力而无怨言,这是忠孝之人。志同道合追求一致,共担忧患同赴危难,践行忠信而无猜忌,相隔遥远仍不背弃,这是真正的朋友。神情言辞变化多端,能轻易取悦他人,进退工于心计,频繁依附,轻易背叛,这是心志不定之人。用酒食拉拢关系,以财物结交朋党,因利益苟合,借虚名谋实利,依附物质而掩盖本心,这是贪婪卑劣之人。内心不坚定,言辞不清晰,掩饰自身缺陷,阴谋不止息,这是虚伪欺诈之人。言行反复无常,态度随意轻率,好恶没有定准,立身行事不专一,这是无诚信之人。略有小智而不能决大事,稍具小能而不能成伟业,拘泥琐碎却在大是大非上犯糊涂,这是虚浮荒诞之人。规劝谏言却脱离实际,标榜德行却偏私不公,这是沽名钓誉之人。因此说,冒险行事者不平和,行为乖戾者不仁德,当面阿谀者不忠诚,矫饰仪容者不沉静,假托节操者不正直,私欲膨胀者不道义,空谈大话者不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