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能政治是中国人一贯的追求(《国风·王风·丘中有麻》)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4-09

经义:

《王风》为衰世之作,非悲悯即讽谏,读来让人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到周平王曾孙周庄王时,贤人被放逐,传统的贤能政治大坏,国人作诗怀念造福一方的基层官员。《毛诗序》:“《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

尽管刘氏这样的好官被放逐,国人依旧梦想贤能之士归来。这反映出贤能政治是中国人一贯的追求——从尧舜时代,经过两周,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都是这样!

东周第二代王周桓王时,政事不明,谗人当朝,礼义陵迟,男女淫奔,诸侯背叛,构怨连祸。更有甚者,桓王还打算废嫡(庄王)立庶,立宠爱的次子王子克为天子。桓王嘱咐周公黑肩,将来太子继位死后,让他拥立王子克,这为周庄王时的乱局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694年,“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庄王于是杀周公黑肩,而王子克逃奔到南燕。庄王治下的周王朝更加衰弱,此篇《丘中有麻》就作于庄王之时。

对诗的首章,唐代孔颖达据毛亨传解释说,刘子嗟曾居官建立功勋,如今却被放逐在外,百姓目睹他曾经的功业而深深怀念。诗中说到山丘贫瘠之地之所以能生长出麻,是刘子嗟曾在此辛勤治理,教导百姓耕作之术,才使这片土地有了收获。如今他遭流放,百姓思念不已,只能怀想他的德行。那位刘子嗟啊,若他要归来之时,步履难进,是否还愿意重返此地?正因知道他不会再回来,所以人们格外思念他。《毛诗注疏》:“毛以为,子嗟在朝有功,今而放逐在外,国人睹其业而思之。言丘中墝埆(墝埆,qiāo què,指土地瘠薄——笔者注)之处,所以得有麻者,乃留(留,通“刘”——笔者注)氏子嗟之所治也,由子嗟教民农业,使得有之。今放逐于外,国人思之,乃遥述其行。彼留氏之子嗟,其将来之时,施施然甚难进而易退,其肯来乎?言不肯复来,所以思之特甚。”

第二章,西汉毛亨的传和东汉郑玄的注略有不同。毛传说:“子国复来,我乃得食。”意思是,只要刘子国能够归来,我们就能再次吃饱饭。而郑玄认为,这显示了民众对贤能之士的渴求。《毛诗注疏》指出,延续前章的思路,百姓思念子国是希望他能与大家相见,甚至设想着他若独自前来,便邀至家中共享饮食,以此盼他亲近众人。只要子国肯踏入家门,百姓必将以最丰厚的礼节款待。这般对贤者的渴慕,已到了愿以饮食相邀的地步。“准上章思者欲令子国见己,言其独来,就我饮食,庶其亲己。来至己家,己得厚礼以待之。思贤之至,欲饮食之也。”

第三章以玉比德,以美玉比喻贤能治国之道。诗人因思念贤者不得相见,转而追述其往日的功绩——那位刘氏之子,曾以善政遗泽于民,这里说的“善政”,指他当政时施行的政令和教化。《毛诗注疏》:“玖是佩玉之名,故以美宝言之。美宝犹美道。传言以为作者思而不能见,乃陈其昔日之功,言彼留氏之子,有能遗我以美道,谓在朝所施之政教。”

正确政治路线的连续性十分重要,所以古人重道,重治道。孔子曾感叹周王季、周文王、周武王三代坚守善政。“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礼记·中庸》)反观东周自平王历桓王至庄王,周王室在衰败之路上渐行渐远。尽管如此,诗人还对王朝充满着希望,国中还有刘氏父子这样的贤人在,他们能让荒丘变成良田,就一定可以拯救贫弱的周王朝——百姓心中思念刘氏父子,希望他们重返朝堂,造福人民,赋予周王朝向上生长的动力。

经文: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语译:

山坡上面种着麻,子嗟勤政教民耕,想念你呀刘子嗟,想你容易见你难。

山坡上面种着麦,子国昔日教民种,想念你呀刘子国,邀你前来同吃饭。

山坡上面种着李,刘氏贤人教民种,想念你呀刘氏子,造福一方德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