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3-31
经义:
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单位不是民族,而是家族。大家族,特别是王族、诸侯家族的团结和睦,是国家安定的前提。所以《礼记·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这里的“家”,特指卿大夫的家族,这种家族有土地、有人民、有武装,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血缘组织,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
《尚书·尧典》开篇盛赞尧的功德,重要的一点就是帝尧治理好自己的九族,使族人相亲和睦。然后考察选拔那些有能力治理好本族的人出任百官,负责公共事务,并根据事功加以奖惩。“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周平王则与此相反,不是“以亲九族”,而是“弃其九族”,所以族人作诗讽刺他。《毛诗序》:“《葛藟》,王族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
《葛藟》以生在河边的葛藟起兴,这种蔓生植物之所以能不断茂盛生长,是因为得到河水润泽。诗人以此比喻王的同族,得到王的恩泽而子孙繁盛。可君王为何要抛弃这些同宗族人?君王既已疏远血亲手足,不再施予恩惠,就如同我们已经称他人为父。他人之父怎么会施恩于我?《毛诗注疏》云:“绵绵然枝叶长而不绝者,乃是葛藟之草,所以得然者,由其在河之浒,得河之润故也。以兴子孙长而昌盛者,乃是王族之人。所以得然者,由其与王同姓,得王之恩故也。王族宜得王之恩施,犹葛藟宜得河之润泽,王何故弃遗我宗族之人乎?王终是远于兄弟,无复恩施于我,是我谓他人为己父也。谓他人为己父,则无恩于我,亦无肯于我有顾恋之意。”
当时周平王置亲情于不顾,视亲族兄弟如他人,正如诗中所言:“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亲情犹如失去了水的葛藟,正在逐渐干枯。没有族人维护的平王,正在失去周王朝“家天下”的根基。
春秋贵族常以葛藟作喻说明人们之间的恩情。宋昭公(公元前619-611年在位)即位后不久,面对国内动荡的政治环境,准备杀死可能作乱的公子们。司马乐豫劝阻说:“不行。公族是公室的枝叶,如果去掉它们,那么树干树根就没有遮盖了。葛藟还能遮蔽它的干和根,所以君子以它作为比喻,何况国君呢?这就是俗话所说‘树荫遮蔽,偏偏使用斧子砍掉它’,千万不可以。”《左传·文公七年传》:“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
周平王失去了世道人心,正如乐豫所言,剪其枝叶,其本必伤。
根深扎在土里,蔓延生在河边,葛藟绵长不绝,这是诗人对周王朝命运的期许。然而,平王弃九族而求存,如葛藟之断水,如人之断手足忘父母,平王的去荫自戕,致国运更衰——周王朝正在孤独的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
经文:
绵绵葛藟,在河之
绵绵葛藟,在河之
语译:
葛藟藤蔓长又长,枝叶蔓延河岸上。疏远兄弟弃族亲,难道他人是我父,他人岂是我父亲,你我本是同父生,也不对我有眷顾。
葛藟藤蔓长又长,枝叶蔓延水边上。疏远兄弟弃族亲,难道他人是我母,他人岂是我母亲,你我本是同母生,也不对我相亲近。
葛藟藤蔓长又长,枝叶蔓延河边上。疏远兄弟弃族亲,难道他人是我兄,他人岂是我兄长,你我本是亲兄弟,也不对我相问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