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3-26
经义:
物质条件的丰富是健康精神生活的基础,所以执政者不可不富国强兵。《管子·牧民》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朝的实际领土缩小至洛邑及其周边狭小区域,国力日衰,周天子从天下共主沦为诸侯之附庸,只能依靠晋国、郑国等诸侯国而偏安一隅,苟且于乱世。《中谷有蓷》中的“蓷”就是益母草,它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高陆之地,只能退居谷中,可谷中却不适宜“蓷”的生存,它已经枯萎了。周王朝犹如诗中“蓷”的生存环境一样,失去了大好河山,退守洛邑。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灾荒而不能救,仓库空虚,衣食不足,百姓也就寡廉鲜耻,世风日薄,乃至夫妇相弃。《毛诗序》有言:“《中谷有蓷》,闵周也。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对此,《毛诗注疏》解释说,周平王时,周人夫妇恩情日渐淡薄,遇到灾荒饥馑之年,家庭离散而彼此抛弃。有离散的夫妇重逢,灾年困苦也让他们复又相弃,这是当时风俗衰败所致,诗人因此哀悯世道人心。“平王之时,民人夫妇之恩,日日益以衰薄,虽薄未至弃绝,遭遇凶年饥馑,遂室家相离弃耳。夫妇之重逢,遇凶年薄而相弃,是其风俗衰败,故作此诗以闵之。”
周平王之世,臣子们长年行役于外,士兵屯戍边地久不能归,官员们苟安禄位。平王不施仁政,不体恤百姓,致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又遇凶年饥馑,故有“有女仳离”的悲剧,国中百姓室家不存,四处流离,犹如中谷的益母草——周人家已非家,国必将非国。
《中谷有蓷》的情绪是悲悯的,是在悯王朝之命运!是哀怨的,是在怨离散之境遇!是嗟叹的,是在叹生于衰世之国运!
后人常常用诗中“啜其泣矣,何嗟及矣”,说明平时不能积极预备谋划,后悔莫及的道理。《韩诗外传·卷二》形象地指出,草木的根部没有深扎在土里,不一定会折断,但若暴风吹起,大雨降落,它一定会先折断。君子居住在那个国家,如果不崇尚仁义,不尊敬贤能,让他们治理国家,一时未必会灭亡;一旦发生不同寻常的变故,诸侯之间相互战争,人民流离失所,等灾祸降临才开始忧愁,仰天长叹,口干舌燥祈求国家安定下来,这岂不是太晚了吗?接着便引用了孔子语和本诗强调“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作者写道:“草木根荄(荄,gāi,草根——笔者注)浅,未必撅(撅:juē,拔起,折断——笔者注)也。飘风兴,暴雨坠,则撅必先矣。君子居是邦也,不崇仁义,尊贤臣,以理万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变,诸侯交争,人趋车驰,迫然祸至,乃始忧愁,干喉焦唇,仰天而叹,庶几乎望其安也,不亦晚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嗟乎,虽悔无及矣。’《诗》曰:‘惙(惙,毛诗作“啜”——笔者注)其泣矣,何嗟及矣!’”
“殷鉴不远”!“周鉴不远”!作《中谷有蓷》而“悯周”者,知西周衰亡之故乎?国家强盛的根本在政教大行、政通人和——而教化流行取决于中国古典学术的全面复兴,当今学人知之乎?
经文:
中谷有蓷,暵其
中谷有蓷,暵其
语译:
山谷长着益母草,生不逢地要枯焦。有位女子被遗弃,无可奈何频叹息。无可奈何频叹息,乱世艰难恩情薄!
山谷长着益母草,生不逢地要枯了。有位女子被遗弃,忧愤孤单长叹息。忧愤孤单长叹息,嫁人不良空自恼!
山谷长着益母草,生不逢地要干了。有位女子被遗弃,无限伤怀低声泣。无限伤怀低声泣,后悔莫及徒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