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理想信念的执政者是可耻可悲的(《国风·王风·君子阳阳》)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3-20

经义:

孔子认为,无论是求学还是为官,都要为了理想信念,不能以求取富贵为目标。假如国家无道,不执行正确的路线,自己却去做官领取俸禄,这是可耻的事。有一次,弟子原宪问孔子什么才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论语·宪问》:“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谷,这里代指做官者的俸禄——笔者注);邦无道,谷,耻也。’”

还有一次孔子谈到求学为官,也主张一个人要有所坚守,“死守善道”。如果国家无道,即使求得富贵,也是一种耻辱。他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正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一种耻辱。《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见,同“现”——笔者注),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怎样才叫天下有道呢?关键是政治共同体存在一个稳定的政治重心,代表教化的礼乐和代表政权的军事都源自公共权力核心天子。如果失去政治重心,中央与地方失衡,上级与下级失位,结果只能是社会动乱。孔子总结道,天下执行正确路线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传到三代很少还能继续。《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公元前771年,西周倾覆,次年平王东迁洛邑,周王朝已和一般诸侯无异。政出诸侯、天下无道,实自此始!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周朝官员不再讲什么理想信念,大一统治道(王道),只求富贵,明哲保身,行乐一时。《君子阳阳》的作者伤怀而作此诗。《毛诗序》云:“《君子阳阳》,闵(闵,同“悯”——笔者注)周也。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写《君子阳阳》这首诗的人,是为了表达对周朝的悲悯之情。那些当朝之人,生在这个天下大乱的时代,都害怕自己会无辜获罪,所以呼朋引伴地去做官,只为了求得一份俸禄,希望能保全自己,避开灾祸。他们已经不再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和行为了。《毛诗注疏》:“作《君子阳阳》之诗者,闵周也。君子之人,遭此乱世,皆畏惧罪辜,招呼为禄仕,冀安全己身,远离祸害,已不复更求道行。”

诗中,执政者时而洋洋得意,时而欢乐陶陶,时而奏起房中之乐,时而又奏起宴游之乐,还有挥着羽毛的舞蹈,全篇尽是欢乐的氛围。然而,这欢乐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亡天下”的危机。朝中人已看不到远方,只能在眼前的苟且中寻找感官自娱。这是怎样的人生和时代悲剧啊!

失去理想信念的执政者不仅是可耻的,也是可悲的——古今中外都是这样!

经文:

君子阳阳,左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其乐只且!

语译:

乐官自得意气洋,左手拿起竹笙簧,右手招我奏房乐,快快乐乐吹一场。

乐官自得乐陶陶,左手拿起鸟羽来,右手招我奏游乐,快快乐乐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