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遵循自然法则、大道的民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3-18

经义:

在人类文明史上,恐怕没有一个族群如中国人这样,从祭祀到战争,从夫妻生活到经济生活,一切都要遵守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是一个遵循自然法则、大道的民族。这体现为先贤对“时”以及按节气安排生产生活(“月令”)的高度重视,任何不遵守自然时节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批判——即使这些行为对国家有一定好处。

魏文侯时,解扁在魏国东部边境做官。有一次年终上报账目,当地财政收入是往年的三倍,主管财政的官员提请嘉奖解扁。魏文侯却质疑说:“我们的土地没有增扩,人口也没有增多,为何解扁的地方财政却是往年的三倍?”主管官员解释说:“解扁下令百姓冬天砍伐树木积存起来,到来年春天再从河道运出去卖掉,所以积聚了不少钱财。”魏文侯说:“百姓春天努力耕种,夏天勉力耘耕锄草,秋天又忙着收获,只有冬天才有空闲,现在要他们冬天伐木,又驾车运到河边,这样一来,百姓哪有时间休养生息。他们已经疲惫不堪,就是收入增加了,又有何用?”《淮南子·人间训》:“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广也,人民非益众也,入何以三倍?’对曰:‘以冬伐木而积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闲无事,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虽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

《君子于役》批判东迁的周平王不按时节征发劳役。诗中描写服役者长期在外劳役而无归期,大夫(官员)忧心他们安危困苦,遂作此诗以讽谏君王。《毛诗序》:“《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毛诗注疏》亦云:“大夫思其危难,谓在家之大夫,思君子僚友在外之危难。”一位在朝的周大夫看到江河日下的周王朝,想到被派行役的君子僚友迟迟未归,是不是遇到了危难?是思君子归来,也是思国运归来。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强化王室权威,纠正后族对王室最高权威的干扰。废除正室申后与嫡子宜臼的太子之位,立来自褒国的褒姒为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为太子。此举激起了申后族人的强烈不满,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镐京被洗劫一空,昔日繁华的都城残破不堪。随后,申侯拥立其外孙姬宜臼登上王位,是为周平王。平王即位次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

平王东迁后,不得不依赖郑庄公、晋文侯来稳定局势。由于犬戎的入侵,镐京以西、以北的大片国土失陷。后来,平王又把关中之地封赏给了秦国,中原西北大片土地给了晋国,汝水以南的土地给了郑国,平王的领地仅剩六百余里,与方圆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平王既无强军,又无广土,加之原有的宗法礼乐制度逐渐崩坏,平王左支右绌,艰难支撑,有时甚至需要向诸侯乞求车辆、钱财和粮食,周天子权威荡然无存。平王虽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实际已经沦为诸侯争霸的看客。这或许是《君子于役》中君子被派公务外出,归期无日的原因之一吧。

“最是仓皇辞庙日”,今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周平王的过失,也有他的无可奈何。

经文: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鸡栖于,日之夕矣,羊牛下。君子于役,无饥渴!

语译:

君子远方去服役,不知何时是归期,行役不知到哪里?黄昏时分鸡进窝,暮色四合夕阳西,牛羊成群下山坡。君子远方去服役,教人怎能不想起?

君子远方去服役,长年累月无归期,何时才能再相聚?黄昏时分鸡上架,暮色四合夕阳西,牛羊下坡回栏里。君子远方去服役,是否挨饿又忍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