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世界已经凝聚为一个命运共同体(《逸周书·明堂》)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5-03-04

经义:

《逸周书·明堂》与《礼记·明堂位》前半部分的内容基本相同,二者当有相同的资料来源。但后者将《逸周书·明堂》的开头和结尾放在了一起,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周公在明堂朝见诸侯的意义。上面说,以前殷封王暴虐无道,搅得天下不宁,他竟然把鬼国国君杀死后制成了肉干,用以宴请其他诸侯。所以周公辅佐武王以讨伐商纣。武王驾崩,嗣君成王年龄尚小,于是由周公摄政代行天子一职。在他摄政的第六年,天下诸侯都来明堂朝见,于是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礼仪乐章,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法令,天下诸侯无不心悦诚服。在这种情况下,周公在摄政的第七年把政权归还成王。《礼记·明堂位》:“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

不难看出,明堂制度实际是天下大一统在建筑、文化、礼仪方面的具体化,东汉学者蔡邕(133年-192年)《明堂论》所谓“明一统也”。周人将当时的整个世界在制度上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命运共同体。“天下”不仅包括以周王为代表的中央,还包括不同级别的诸侯以及处于边疆的蛮夷,真正做到了当时世界的一体化。因为这时的夷夏关系与春秋以后不同,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共存的。

即使从21世纪的观点看来,将不同地域习俗、文化信仰的族群凝聚为一个政治共同体,仍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成就——中华文明在政治文化上的早熟,着实令人惊叹!

过去,有学者看到作于战国的《礼记·中庸》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就认为记载有误,因为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以后才有的事。这是不对的——夏商周已经实现了建基于封建诸侯制度的天下大一统,有了世界性的标准化体系,这从追述西周制度的《周礼》中能明确看到。比如《周礼·地官司徒·质人》条规定:质人负责管理市场中的货物、人口、牛马、兵器等交易,并确保度量衡的统一(“同其度量”)。

关于明堂制度的起源,明堂的名称,明堂的功能,学人多有不同认识。比较起来,蔡邕《明堂论》所言最为精当。他说,明堂是天子的太庙,是用来祭祀祖先、配享上帝的地方。夏朝时叫“世室”,商朝时叫“重屋”,周朝时叫“明堂”。明堂的东边叫“青阳”,南边叫“明堂”,西边叫“总章”,北边叫“玄堂”,中间叫“太室”。《易经》里说:“离卦代表光明,是南方的卦象。圣人面朝南治理天下,向着光明而治。”君主的位置没有比南向更正统了,所以明堂有五个名字,但主要用“明堂”称之。明堂的正中间叫“太庙”,是用来恭敬地顺应天命、按时祭祀的地方。这里彰显祖先的功德,纪念前人的功劳,表达尊老敬长的意义,展示教育幼童的学问。天子在这里接见诸侯、选拔人才,以此来明确国家的制度。活着的人凭能力来到这里,去世的人根据功劳被祭祀。因此,明堂是一个伟大教化的宫殿,四代的学问集中于此,官员的职事也在这里得以完备。明堂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心,众星环绕,万物依附。它是政治教化的源头,是变化的起点,象征着天下一统。所以说,明堂的意义非常重大,内涵非常深远。根据它的祭祀功能,可以叫它“清庙”;根据它的正室地位,可以叫它“太庙”;根据它的尊崇意义,可以叫它“太室”;根据它面向光明的特点,可以叫它“明堂”;根据它四代学问的传承,可以叫它“太学”;根据它四周环绕的水像玉璧一样,可以叫它“辟雍”。这些名字虽然不同,但事实上都指称同一个地方。《蔡中郎集·卷十八·明堂论》:“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者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玄堂,中央曰太室。《易》曰:‘离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乡明而治。’人君之位,莫正于此焉。故虽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其正中皆曰太庙,谨承天顺时之令,昭令德宗祀之礼,明前功百辟之劳,起尊老敬长之义,显教幼诲稚之学,朝诸侯、选造士于其中,以明制度。生者乘其能而至,死者论其功而祭,故为大教之宫,而四学具焉,官司备焉。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万象翼之。政教之所由生,变化之所由来,明一统也。故言明堂,事之大,义之深也。取其宗祀之貌则曰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曰太庙;取其尊崇则曰太室。取其乡明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四面之周水圆如璧则曰辟雍,异名而同事,其实一也。”

汉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明堂的多功能用途逐步消失,主要剩下祭天(帝)一项。

经文:

大维商纣暴虐,脯鬼侯以享诸侯,天下患之。四海兆民欣戴文武,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夷定天下。既克纣六年而武王崩,成王嗣,幼弱,未能践天子之位。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堂之位

天子之位,负斧扆,南面立,率公卿士,侍于左右三公之位,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位,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位,门内之东,北面东上。诸男之位,门内之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四塞九□之国,世告至者,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宗周明堂之位也。明堂,明诸侯之尊卑也,故周公建焉,而明诸侯于明堂之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致其方贿

七年,致政于成王。

语译:

实在因纣王太暴虐,把鬼侯做成肉干给诸侯吃,天下人受不了,四海万民拥戴文王武王,所以周公才能辅佐武王伐纣,安定天下。灭纣六年后,武王去世,成王继位,因为年幼德薄,所以暂时没让他登基执政。周公摄政管理天下,经过六年戡乱,天下大治,于是召请天下诸侯在宗周集会,各按其位在明堂朝会诸侯。

天子之位,背靠斧钺,面南而立,所有公卿大夫,侍奉于左右。三公爵之位,在中阶之前,面北而立以东为上。诸侯爵之位,在阼阶之东,面西而立以北为上。诸伯爵之位,在西阶之西,面东而立以北为上。诸子爵之位,在门内之东,面北而立以东为上。诸男爵之位,在门内之西,面北而立以东为上。东方九夷之位,在东门之外,面西而立以北为上。南方八蛮之位,在南门之外,面北而立以东为上。西方六戎之位,在西门之外,面东而立以南为上。北方五狄之位,在北门之外,面南而立以东为上。四偏九荒之国,一辈子只能来一次,都安排在应门外面,面北而立以东为上。这就是宗周明堂的位置安排。明堂,用以彰明诸侯等级高低,因此周公建立起明堂,从而彰明诸侯在明堂的排位,颁布礼乐制度,统一度量衡,从此天下大治,万国都以特产朝贡。

摄政七年后,周公还政于成王。

 (注译部分参考“臻经典”微信公众号文章,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