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2-28
经义:
对于本诗的主旨,《毛诗序》说:“《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宋襄公之母是宋桓公夫人。卫宣公去世后,其子公子顽竟然与母辈宣姜(卫宣公夫人)结婚,生下三子二女: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宋桓公夫人为何回到了卫国?据郑玄说,她生下襄公之后,被宋桓公休弃回卫,襄公即位之后,其母思念他,欲往宋国,却为当时礼义所不容。《郑笺》:“宋桓公夫人,卫文公之妹,生襄而出。襄公即位,夫人思宋,义不可往,故作诗以自止。”
宋襄公即位后,为何不能让亲生母亲回到自己身边?因为按照古礼,夫人被先君休弃,其子继承了君位,父子一体,母亲被休弃是与宋宗庙断绝关系,不能因为私情而返回。《毛诗注疏》:“所以义不得往者,以夫人为先君所出,其子承父之重,与祖为一体,母出与庙绝,不可以私反,故义不得也。”
宋桓公抛弃了来自卫国的夫人。但正是这位宋桓公在卫国危难之际伸出援手,拯救了卫国。公元前660年冬,北方游牧民族狄人攻打卫国,打进国都,焚毁宗庙,不务国政的卫懿公兵败被杀。得知卫国的境遇,宋桓公亲自来到黄河边收容来自北方的卫国难民——卫都城乡得以逃过黄河的男女难民有七百三十人,加上未经狄人屠戮的共邑、滕邑的卫人,共五千人。宋桓公把他们安置在卫国的曹邑,匆忙中于草庐立公子申为新君,史称卫戴公。《左传·闵公二年》记载:“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宵济,意思是夜间渡水——笔者注)。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
《河广》一诗,襄公母思宋之情,欲轻舟往宋的急切之意,跃然纸上。她思宋却不能往,即使“一苇杭之”,交通便利,可是以她被出的身份已不能前去,尽管她心中已经去了千万遍,但礼义却不允许她迈出半步。正如诗言,“谁谓河广”,原来礼义比河宽,河宽一舟即可渡过,可是阻拦她的礼义之河在当时却无舟可渡。
看来礼义的作用是双重的!君王具备修齐治平的心愿和能力,并付诸实践,以礼义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礼义的作用就是积极的。如果君王昏聩无能,失地亡国,此时再固守礼节,那么其作用就是消极的。由此看来,孟子主张的“守经达权”何等重要——治国理政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切忌教条僵化。
读《河广》一诗,犹如跟随襄公之母,亲历她“发乎思,止乎礼”的情感挣扎,亲历她“发乎情,止乎义”的情义纠缠。然而其遵守礼义的德行,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孔子不禁感叹:“吾于《河广》,知德之至也。”(《盐铁论·执务第三十九》)
经文:
谁谓
谁谓河广?
语译: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叶苇筏就过河。谁说宋国遥又远,踮起脚尖便望见。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叶轻舟快渡河。谁说宋国遥又远,一个早上到对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