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人物的重要标准——对人民的实际贡献(《国风·卫风·淇奥》)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2-13

经义:

《淇奥》是《卫风》首篇。但《邶风》《鄘风》都说卫事,这是因为邶、鄘、卫三地都在卫地。

武王灭商后,分殷都朝歌周围的京畿地区为邶、鄘、卫,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别封在此三地,以监视封在殷都的纣王之子武庚,史称“三监”。武王病逝后,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他们发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成王把邶与鄘划给了卫国,同时封康叔于卫,他是第一代卫国君主。之所以称“康叔”,当是此地有康丘之故。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记载:“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邶在今汤阴县东南的邶城附近,鄘在今卫辉市的倪湾附近,卫在今浚县的卫贤镇附近。

《淇奥》是歌颂卫国第十一位国君武公的诗。卫武公文武全才,为史家所称道。有记载说,《大雅·抑》和《小雅·宾之初筵》皆出自他的手笔。

《史记·卫康叔世家》对武公生平的记载较多: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共伯余继位。共伯的弟弟公子和深受釐侯的宠爱,釐侯给了和许多财物。和便用这些财物收买一些武士,在釐侯的墓地偷袭共伯,逼迫共伯跑进釐侯的墓道自杀身亡。卫国人因此将共伯葬在了釐侯的墓旁,谥号共伯,并拥立和当了卫侯,即卫武公。武公即位后,继承康叔时的政治路线,百姓和睦团结。公元前771年,犬戎杀了周幽王,武公率领军队帮助周室平叛戎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平王因此册封武公为公爵。“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余立为君。共伯弟和有宠于釐侯,多予之赂。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羡,通“埏”,墓道——笔者注)自杀。卫人因葬之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

除了重整卫国、尊王攘夷的赫赫功业,武公还以好学闻名于世。据《国语·楚语上》,卫武公已经九十五岁了,还不忘告诫国人:“从卿以下到大夫众士,只要在朝中的,不要认为我老了就不再帮助我,在朝廷必须恭敬从事,早晚都要告诫我。哪怕听到一两句谏言,一定要记住并转达给我,以此来训导我。”后来他去世了,人们都称他为智慧圣明的武公。“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师长,大夫的意思——笔者注)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及其没也,谓之睿圣武公。”

正是因为其文治武功,诗人才称颂武公的美德。武公不仅有文才,还能听取众人的劝谏,扶助王道,合乎周礼,所以后来入周王朝任职。《毛诗序》云:“《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孔子从《淇奥》中,读到了“学积成圣”的道理。他说:“于《淇奥》,见学之可以为君子。”(《孔丛子·记义》)诗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中探讨学问的代名词。

卫武公和后来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都是通过篡弑获立,为何《诗经》《春秋》都赞美他们的丰功伟绩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够为天下国家建立大功勋,造福人民。《毛诗注疏》解释说:“(武公)杀兄篡国得为美者,美其逆取顺守,德流于民,故美之。齐桓、晋文皆以篡弑而立,终建大功,亦其类也。”

不同于后世那些道貌岸然的腐儒,古圣先贤对人不求全责备,他们品评人物的重要标准是一个人对人民的实际贡献!

经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兮。

语译:

远望淇水弯又弯,绿竹婀娜生两岸,有位君子文斐然,才学精到如切磋,修学成器如琢磨。庄严博大有内涵,光明磊落威仪显,文采风流君子呀!始终令人难忘怀。

远望淇水弯又弯,两岸绿竹郁葱葱,有位君子文斐然,宝石充耳亮莹莹,帽上美玉闪如星。庄重大气有内涵,光明磊落威仪显,文采风流君子呀!始终令人难忘怀。

远望淇水弯又弯,绿竹茂密连成片,有位君子文斐然,才学精练如金锡,品德高尚如圭璧,大方旷达又宽弘,乘车出行风度翩,谈笑风生有妙趣,平易近人多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