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乃大一统天下之中国,非民族国家之中国(《国风·鄘风·载驰》)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2-07

经义:

《诗经》之中,只有极少数作品有确定的作者。古今学者几乎公认《载驰》为许穆夫人所作。《左传·闵公二年》记卫国史事,其中明确提到:“许穆夫人赋《载驰》。”

许穆夫人是谁?她是卫国的宣姜和公子顽所生,宣姜和公子顽生三子二女: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公元前660年,狄人攻破卫国,杀死卫懿公。卫人立许穆夫人的哥哥卫戴公,临时居于漕邑。许穆夫人看到自己的祖国(宗国)灭亡,伤感自己所嫁的许国弱小,没有力量帮助卫国抗击狄人。自己想回卫国慰问兄弟,而按照周礼,诸侯夫人父母去世后不能再回国,只能派大夫回国省亲。欲归而不能,所以作了这首诗。《毛诗序》云:“《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

刘向《列女传》将许穆夫人列入“仁智传”,因为具有战略眼光的许穆夫人早就意识到,在列国虎争的春秋朝代,只有依靠邻近的大国为外援,卫国那样的小国方能自存。当初,许国和齐国都向卫国求婚,卫懿公要将许穆夫人嫁给许国。许穆夫人就通过她的傅母传话说:“古代诸侯家的女孩子,经常作为礼物奉上,以便在关键时刻得到帮助。现在许国弱小又远,齐国强大又近,当今这个世道,强者雄霸天下,如果边境贼寇戎狄入侵,向大国求援,我在强大之国,不是更好吗?现在舍近求远,远离大国亲近小国,一旦遇到外敌入侵,谁能帮助我们卫国呢?”卫侯不听,坚持把许穆夫人嫁给了许国。后来狄人攻击卫国,许国不能救卫,卫国灭亡。卫侯逃过黄河,后来向南到楚丘。最后齐桓公前往救援,卫才得以复国。所以人们称赞许穆夫人慈善贤惠又远见卓识。《列女传·仁智传》:“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苞苴,bāo jū,原指包裹鱼肉的蒲包,后指赠送的礼物——笔者注)玩弄,系援于大国也。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其后翟(翟,通“狄”——笔者注)人攻卫,大破之,而许不能救。卫侯遂奔走涉河,而南至楚丘。齐桓往而存之,遂城楚丘以居,卫侯于是悔不用其言。当败之时,许夫人驰驱而吊唁卫侯,因疾之而作诗云……君子善其慈惠而远识也。”

当代学者高度赞扬许穆夫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程俊英、蒋见元称她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诗人”。她们写道:“(《载驰》)悲而不污,哀而不伤,一种英迈壮往之气充溢行间……没有真挚的爱国之心,怎能唱出激昂的歌曲。而后人吟咏此诗,虽千载之后,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50页)

当学者赞美许穆夫人爱国情操的时候,不要忘了春秋时代是靠大国霸权维系的天下体系。诸侯国之上还有“人文(周礼)化成”的天下,那才是我们今天指称的中国。中国乃大一统天下之中国,非民族国家之中国!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民族不过是不同习俗的人群,并没有独立建国的“天然”权利。《六韬·武韬·文启》谈到政治共同体组织形态时说:“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为,这里有管理的意思——笔者注)万国,命之曰‘大纪’。”

如果生硬地以现代西方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比附许穆夫人对祖国的爱,容易让人误读中国作为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政治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我们将因之失去联结中国内部政治体系的纽带——修己治人一以贯之的中华文化。

经文: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

陟彼阿丘,言采其

女子善怀,亦各有

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     

语译:

车马奔驰快些走,回国慰问我卫侯。驱马前行路漫漫,太想快到漕城头。卫国大夫跋涉来,狄侵卫灭我心忧。

许国大夫不赞成,归卫心深难回头。看着许人无善策,我思救卫心不宁。即使大家不赞成,思归之情也难收。看着许人无善策,我思救卫忧不停。

登上那座高山冈,采些贝母疗忧伤。女子虽然多思虑,也有道理和主张。许国大夫反对我,他们幼稚又狂妄。

欲往故国田野上,麦苗茂盛长得旺。快请大国来帮忙,依靠他们来救亡。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反对我回乡。你们纵有千条计,不如快马奔漕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