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王、霸道共存(《国风·鄘风·定之方中》)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1-21

经义:

夏、商、周三代“统一于封建”的天下秩序,是一种王、霸共存的政治结构。除了作为天下盟主的天子,还有方伯行使安定一方的职权。特别是在王权衰弱的时代,霸国(即方伯之国)的地位会突显出来,抵抗外族,维持天下秩序要靠这些霸国。所以古人有“王道废而霸业兴”的说法。

孟子以前,王道、霸道常常并称,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白虎通义》是公元79年东汉王朝召开的经学会议成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代表了时人的普遍看法。它如此论及霸道:“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也……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故圣人与(与,赞许——笔者注)之。”(《白虎通义·卷二》)

春秋时代王权衰落,维系当时天下秩序的是齐晋等霸国。

公元前660年,狄人大举进攻卫国前,卫国政局已到了糜烂的程度。当时卫懿公只顾养鹤,不顾百姓死活,甚至给鹤大夫以上的待遇,卫国上上下下因此怨声载道。狄人听说卫懿公这些荒唐事,于是派兵突袭卫国,懿公仓皇之中组织军队,而卫国士兵不愿作战,纷纷要求懿公派他的鹤去作战。结果卫懿公亲自率兵和狄人作战,被狄人打得大败,殒命沙场。卫都被狄人烧杀抢掠,毁于一旦,一座座城邑沦陷——卫国作为一个曾经的方伯之国,居然以这样的方式覆亡了。

懿公死后,昭伯与宣姜之子戴公继位,他带着卫国仅剩的七百多人,向东渡河,在宋桓公的帮助下暂居漕邑,戴公仅在位一年。之后春秋首霸齐桓公联络各诸侯国起兵救卫,驱逐狄人,封立戴公的弟弟毁,这就是《定之方中》的主人公卫文公。

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文公励精图治,使卫国得以中兴。《定之方中》是诗人为赞美卫文公造福于民的功德而作——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毛诗注疏》据《毛诗序》解释说,《定之方中》是赞美卫文公之作。狄人带兵侵入卫国,卫懿公不敌,被狄人所杀,卫国灭亡。幸存的卫国遗民向东渡过黄河,暂时在漕邑安顿下来。齐桓公联合各诸侯国赶走了狄人,再封卫国,立卫文公。卫文公带卫国遗民来到楚丘,开始重建卫城,百姓获得安居。又重新建市,百姓可以交易。并按照时节(即诗中所说的定星在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定之方中”之时)和规制,兴建起宗庙居室,大得民心。百姓富了起来,官府收入也充实了。整个国家富足强盛,所以百姓赞美卫文公。“作《定之方中》诗者,美卫文公也。卫国为狄人所灭,君为狄人所杀,城为狄人所入。其有遗余之民,东徙渡河,暴露野次,处於漕邑。齐桓公攘去戎狄而更封之,立文公焉。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处。始建市,使民得交易。而营造宫室,既得其时节,又得其制度,百姓喜而悦之。民既富饶,官亦充足,致使国家殷实而富盛焉,故百姓所以美之。”

对于文公的具体政策,史籍记载较为简约,《史记·卫康叔世家》只是说他能减轻赋税,断狱公正,与百姓同甘共苦。《左传·闵公二年》的记载较详细,说卫文公身着粗布衣服,头戴粗帛帽子,致力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重视教育,奖励求学,向臣下传授为官之道,任用贤能的人。卫国逐渐强大起来,从最初的三十乘战车发展到后来的三百乘战车。“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青铜时代,战车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受到东西方精英的普遍重视。所以《左传》特别提及卫国作为百乘之国的强盛。

经文: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语译:

定星来到南天中,楚丘宗庙始动工。测量日影定西东,宫室住宅也动工,种植榛树和栗树,又种梓漆和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上漕邑高墟处,极目楚丘望地形,楚丘堂邑看仔细,大山高丘在眼中,下山再察田宜桑,占卜结果是吉兆,前景确实很吉祥。

一场好雨刚下过,命令马倌把车驾,星现雨停早赶路,视察桑田重生产。这人非凡不一般,用心诚实又深远,国力恢复马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