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立志难,固志更难(《国风·鄘风·柏舟》)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1-06

经义:

《诗经》是历史的多彩画卷。比如《诗经·邶风》,从第一首《柏舟》开始,到《二子乘舟》结束,一共十九首诗,读起来犹如一部卫国兴亡史。诗中有言、有刺、有怨——言卫顷公近小人远仁者,刺卫宣公淫乱不恤国事,怨州吁用兵暴乱。从中我们读到了一代代卫君远贤人,近淫昏,行苛政的史事。正是他们把卫国送上了一条日益衰弱的不归路。

所以,只有经史相参,了解诗文背后的史事,我们才能理解经义。《鄘风·柏舟》赞美了卫世子共伯之妻共姜,忠贞不贰,坚守为妻之义的伟大品格。公元前813年,卫禧侯死,太子共伯余立为国君。共伯之弟和备受禧侯宠爱,生前给了和很多财物,和便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并在禧侯的墓地袭击共伯余,共伯被迫逃到禧侯的墓道自杀。卫人把共伯埋葬在禧侯墓旁,称之为共伯,并立和为卫国国君,这就是卫武公。《史记·卫康叔世家》:“四十二年,禧侯卒,太子共伯余立为君。共伯弟和有宠于禧侯,多予之赂。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禧侯羡(羡,墓道——笔者注)自杀。卫人因葬之禧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

上位不久的卫君共伯死后,其妻共姜怎么办?此时卫武公继位,共姜很难久处卫邦,只能回自己故国。回国后共姜的父母想让她再嫁,可共姜坚守为妻之义,誓不再嫁,并作《柏舟》表达自己坚定的心志。《毛诗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毛诗注疏》解释说:“作《柏舟》诗者,言其共姜自誓也。所以自誓者,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守义不嫁,其父母欲夺其意而嫁之,故与父母誓而不许更嫁,故作是《柏舟》之诗,以绝止父母夺己之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木舟不是寻常之舟,柏木为舟,坚致牢实。共姜亦不是寻常女子,面对父母的反对,她有自己坚定的持守,守其义而不移。难怪孔子读《诗经》到此时不禁感叹,普通百姓也能坚守他们的志向!“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孔丛子·记义》)

周代礼制崇尚妇女忠贞,夫死不嫁。《礼记·郊特牲》有:“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但宋以前并没有反人性的女性贞操、死守贞洁观念,许多情况下女子是可以改嫁的。比如在妻子年轻,幼子又无近亲的情况下。《礼记正义》引《丧服传》:“夫死,妻稚子幼,子无大功之亲(大功之亲,是指同祖父的兄弟——笔者注),与之适(适,嫁的意思——笔者注)人。”

一个人立志难,而固志,一心一意坚守自己的志向更难——可以嫁而不嫁,真正体现了共姜的操守。

《邶风》以《柏舟》始,《鄘风》也以《柏舟》始。《邶风》之《柏舟》言仁者不遇,小人在侧,仁者仍如柏舟一样持守其“仁”;《鄘风》之《柏舟》,言共姜守义自誓。卫国秩序大乱,江河日下,正是因为有《邶风·柏舟》中“仁者”的坚定持守,有《鄘风·柏舟》中的“守义者”,才撑着卫国这艘小船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艰难前行。

经文: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

之死矢靡。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语译:

河中漂着柏木舟,船在河中荡悠悠。垂发齐眉公子呀,是我今生好夫君。发誓至死不变心。我的爹呀我的娘,对我心意难体谅!

河中漂着柏木舟,船儿飘至河岸旁。垂发齐眉公子呀,是我唯一好夫君。发誓至死心不移。我的爹呀我的娘,对我心意难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