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2-31
经义:
“温柔敦厚,诗教也”。《诗》的教化会形成一种温和宽厚的品格。《邶风·静女》批评国家元首,“主文谲谏”,通过诗歌的形式委婉劝诫,设想一位遵守礼法的淑女取代无德的夫人。作者的德行可谓忠厚。《毛诗序》:“《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静女》为我们了解天子、诸侯的家庭内部治理(内政)打开了一扇门。在中国文化中,男女之间是分工明确的对等关系。男主外,女主内——王后负责处理家庭内部事务。其中女史在内政中居于重要地位。据《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女史》,女史负责有关王后之礼,掌管治理内政之法的副本,以告诉王后据以治理内政。核查内宫的财物开支,记录王后的命令。凡王后有行礼的事,拿着礼书跟从王后,并告诉她所当行之礼。“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逆内宫,书内令。凡后之事,以礼从。”
从《静女》毛传中我们知道,女史依法行政,专有“彤管之法”,内宫无论谁违背礼法女史都要用红管笔记录下来,否则有杀头之罪。“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后妃群妾轮流侍寝君王,女史要记下侍寝的时间。后妃群妾即将生子时则不再侍君,并戴上金环。每晚侍寝者左手要戴上银环,行完房事后就戴在右手上。无论事情大小,都要记下——周代法治触角已伸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一斑!
《静女》以彤管比喻妃妾之德,真是神妙之笔!
在《北风》中,卫国已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上至臣子下至百姓纷纷出逃,当此之时,卫国怎么办?既然卫君和夫人都已无道德可言,所以《静女》描述了一位“贞静而有法度”的女子,希望用这样有德的女子取代当时无德的夫人。郑玄注:“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贻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
卫国的问题出在卫君和夫人都不能修身、齐家。因此诗人希望能有一个“贞静而有法度”的女子成为夫人,只有这样的夫人在位,才可以让卫家齐、国治。
其实,卫国不缺少这样的“静女”。让我们看诗的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毛诗注疏》曰:“言有贞静之女,其美色姝然,又能服从君子,待礼而后动,自防如城隅然,高而不可逾。有德如是,故我爱之,欲为人君之配。心既爱之,而不得见,故搔其首而踟蹰然。”
“静女”容颜端正,又知礼法,这样的女子是诗人所欣赏的。诗人认为,如果卫君能以“静女”为夫人,那将是卫国之福。可是这样的女子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因此诗人搔首徘徊。谁能找到她呢?能为卫国人找到“静女”并送上夫人之位者,一定是卫国贤人,即诗中所言之“美人”。
举贤之人最美。不仅对于国家大政是这样,对于家庭内政也是这样。
《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静女》乐得“静女”,以正卫君。“妻贤夫祸少”,“静女”是拯救国家危局的重要力量——先贤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知,甚至超过了今天浅薄的主张男女平权的女权主义者。
经文:
静女其
语译:
女子贞静又美丽,等我在那城角里,静女可爱不得见,挠头徘徊想见伊。
女子贞静又美好,彤管相赠寓深意。彤管赤色有光彩,正心来书女德美。
田官那里带回荑,又美好来又特别。不是嫩茅有多美,只是美人来赠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