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2-23
经义:
夏商周三代是众多诸侯国组成的政治共同体,当一个诸侯国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时,贵族可以带着自己的家族离开,投奔其他诸侯国。这种“用脚投票”的政治选择,称为“出奔”,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出奔的记载史不绝书,各主要诸侯国接受出奔者亦为常态。
贵族出奔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所在国家“无道”,国家得不到治理。比如公元前541年(秦景公三十六年),景公的同母弟后子针逃到晋国。后子针是秦桓公之子,深受桓公的宠爱。景公时,其权势之大,如同一国之中有两位君主。这时又有人诬陷后子针,他因担心会遭到诛杀,于是听从母亲的劝说逃到了晋国,随行装载财物的车子竟然有上千辆之多。当时晋平公很不解地问后子针:“你既然这么富有,为何还要逃走呢?”后子针回答:“秦景公无道,我怕遭到诛杀,所以想等秦国换国君后再返回。”《史记·秦本纪》:“景公母弟后子针有宠,景公母弟富,或谮之,恐诛,乃奔晋,车重千乘。晋平公曰:‘后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对曰:‘秦公无道,畏诛,欲待其后世乃归。’……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后子复来归秦。”
秦以后,天下统一于郡县,士大夫“用脚投票”的主要方式是归隐不仕,这种传统不仅影响了汉以后的政治生态,还影响了包括山水画在内的中国艺术形式。那些归隐江湖的士大夫,常常用诗画表现自己高洁独立的内心世界。
《邶风·北风》描述了卫国君臣暴虐无道,政局黑暗,百姓离心离德,诗人与同道者出奔的场景。《毛诗序》云:“《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
在《简兮》中,尽管卫君不用贤者,但依然可以看到歌舞升平的表象,卫国仍有着一个光鲜的躯壳。《北门》中,卫国的忠臣们苦撑危局,也挡不住卫国在背阳向阴的路上越走越远。当我们跟随着历史来到《北风》一篇,开头就是“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郑玄笺注:“寒凉之风,病害万物。兴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卫国的君主已如“北风”一样,病害万物,坑害百姓。
上博简《孔子诗论》云:“《北风》,不绝人之怨。”国势已经到了如此急难之时,北风呼啸,雨雪纷纷,赤狐、黑乌(喻指当政者)当道,人民逃难。诗人是走还是留?从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他对祖国仍抱有一丝希望,还有一丝犹豫。
但卫国的衰落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只有归向光明,投奔政治清明的国家才是唯一的出路,否则必与卫国一道灭亡。唐代孔颖达《诗经注疏》抓住了本诗的内涵:“作《北风》诗者,刺虐也。言卫国君臣并为威虐,使国民百姓不亲附之,莫不相携持而去之,归于有道也。此主刺君虐,故首章、二章上二句皆独言君政酷暴。卒章上二句乃君臣并言也。三章次二句皆言携持去之,下二句言去之意也。”
经文:
北风其
语译:
北风吹来寒又凉,雪花漫天白茫茫,仁爱有德好友们,我们携手一起走。大臣以往多宽和,如今莫不行苛政。
北风吹来寒彻骨,大雪漫天雪飞舞,仁爱有德好友们,我们携手一起走。大臣以往多宽和,如今莫不行苛政。
天下狐狸多赤色,天下乌鸦一般黑,仁爱有德好友们,我们携手同车走。大臣以往多宽和,如今莫不行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