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风·邶风·北门》)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2-15

经义:

西方基督教文化讲求“因信称义”,依靠对上帝的信仰得到救赎。因为上帝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存在,人与上帝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不能通过自身力量实现超越,达及神性,所以只能通过上帝的启示获得信仰,走向救赎之路。可以说,信,信仰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观念。

中国文化则认为,人可以通过坚守社会规范(礼法)的善行,积善成德,成圣成贤,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圣与凡、天与人之间既是相分的,又是相合的。人可以通过向圣贤学习,顺乎天命,合乎天道。孔子所谓“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篇》)

在此一过程中,忠,忠诚是关键,忠恕是不二法门。《大戴礼记·小辨篇》孔子云:“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内思毕心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所谓忠,就是尽己,诚意,内思毕心,全心全意;《说文解字》:“恕,仁也。”仁者,博施济众,造福大众。忠恕之道,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曾子概括孔子之道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篇》)真正抓住了圣贤一以贯之大道的本质!

由此可见,忠,忠诚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

《邶风·北门》是讲卫国忠臣的故事。卫国政治黑暗,贤人不得重用,甚至只能委身为伶官。忠臣志士不得志,故作此诗。《毛诗序》:“《北门》,刺士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毛诗注疏》进一步解释说,《北门》一诗是讥讽卫君昏聩,不能识人用人。卫国忠臣没有足够的俸,生活困苦乃至不能备礼,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但是,他即使遭到家人的责备,仍忠于职责。《北门》三章的内容都讲士不得志之事。这里的士是有德行的人。“谓卫君之暗,不知士有才能,不与厚禄,使之困苦,不得其志,故刺之也。经三章皆不得志之事也。言士者,有德行之称。”

《北门》以阴面的北门为喻。作者心怀殷殷之忧,从北门而出,深刻体会到了政治黑暗,国家暗弱的现状,自己的仕途和卫国一样是条背明向阴之路。《毛诗传》云:“出自北门,忧心殷殷,兴也。北门背明乡阴。”

诗人在这条向阴之路上奔波劳碌,各方面政务都让他去做,极其辛苦。可当他回到家里,家人也不理解他,个个都来责怪他,意欲劝他早点离开君主。然而作者的选择是什么呢?诗中有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一咏三叹,这是一种听天由命的认可,更是无可奈何的坚守。郑玄指出,这表明了诗人侍奉君主没有二心,可以离开君主而不离开,这是十分忠诚的体现。“诗人事君无二志,故自决归之于天。我勤身以事君,何哉?忠之至。”

在《北门》之中,卫国忠臣在身心俱疲、心力交瘁的情况下,仍没有辞官离国,依然坚守岗位,艰难支撑着卫国的残局。这或许是卫国长期衰弱而不亡的原因吧!

无论世道多么黑暗,支撑起一个族群希望的永远是志士仁人的赤胆忠心——他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脊梁!

经文: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语译:

一路向北出北门,内心隐隐忧虑深,禄薄家贫难尽礼,有谁能知我艰辛,算了吧!天意如此来安排,叫我又能怎么办?

王室差事扔给我,政事也都推给我,奔波劳累回到家,家人轮番责怪我,算了吧!天意如此来安排,对此我也无奈何?

王室差事催着我,政事全都交给我,奔波劳累回到家,家人轮番讥讽我,算了吧!上天如此来安排,叫我又有啥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