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2-12
经义:
周代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归宁)是有严格规定的。特别是对于诸侯夫人这样的级别,原则上不能回家探望。公元前667年,《春秋·庄公二十七年》记载“杞伯姬来”。杞伯姬是鲁庄公的大女儿,两年前嫁到了杞国,因此被称为杞伯姬,这里记载的是杞伯姬回到鲁国探望父母的事。《左传》说,诸侯之女回娘家称为来。父母在,出嫁之女可以回家。父母去世后,可以派卿大夫代表自己回家探望娘家兄弟。《左传·襄公十二年》说,秦嬴嫁到楚国,楚司马子庚奉命访问秦,是受夫人派遣探看娘家,这是合乎归宁之礼的。当时秦嬴父母去世,她本人不能回娘家。《泉水》写的卫女不能归宁,《载驰》写许国人不赞成许穆夫人回卫国,都是这个原因。但若是卿大夫之妻,父母不在世了还可以回家。《周南·葛覃》第三章孔颖达解释说:“此谓诸侯夫人及王后之法,《春秋》庄二十七年,‘杞伯姬来’,《左传》曰:‘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是父母在,得归宁也。父母既没,则使卿宁于兄弟。襄十二年《左传》曰:‘楚司马子庚聘于秦,为夫人宁,礼也。’是父母没(没,去世——笔者注),不得归宁也。《泉水》有义不得往,《载驰》许人不嘉,皆为此也。若卿大夫之妻,父母虽没犹得归宁。”
《泉水》的主人公是嫁于诸侯的卫君之女,其父母不在世了,卫女想回国探望亲人。可按当时的礼法制度她不能回国,于是写了这首诗表达归思之情。《毛诗序》云:“《泉水》,卫女思归也。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郑玄注:“‘以自见’者,见己志也。国君夫人,父母在则归宁,没则使大夫宁于兄弟。卫女之思归,虽非礼,思之至也。”
今天我们已无从知晓这位女士是哪位卫君之女,诗中所言的几个地名:泲、祢、干、言。四地为今天什么地方,也已经不可考。有研究者称卫女嫁到了宋国,也有说是嫁到了邢国。无论如何,“卫女”的思归之情穿越千载,仍感人至深。
回家是人类灵魂深处的愿望。但对于一位诸侯夫人来说,“回家看看”却是违背礼法的行为。思家又是人之常情,所以郑玄才说“虽非礼,思之至也”。
想归想,卫女还是没有能回娘家看看,她只能“驾言出游,以写(写,这里是抒发的意思——笔者注)我忧”。古今同理,在人生旅途中,又有谁没有遇到过情感与道德(理性),“情与礼”的纠缠呢?当此之时,我们当学习卫女的做法:“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如《诗大序》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这里的泽,是指先代圣王的教化。
“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情感与理性间作出适当的选择,这种中庸之道铸就了中国人温和宽厚的品格。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
真是这样啊!试想,若我们能够恢复《诗》教,人间就会少一些戾气,少一些非理性的报复社会行为——这不是当今世界十分需要的吗?
经文:
出宿于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
我思
语译:
涓涓泉水流不息,向前流到淇水去,想起卫国我故乡,没有一天不想起,最想姬姓好姐妹,愿与见面来相聚。
若回卫国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女子出嫁到别国,远离父母和兄弟,回家问候姑姑们,还有娘家我姐妹。
如能回家宿干地,摆酒饯行在言地,涂好轴油安好轴,回家车子跑得快,一路疾驰到卫国,又有什么过与错?
我想家乡肥泉水,声声叹息长相忆,想念家乡须和漕,我的思绪绵又长。驾着车子去出游,借此解我心中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