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水穷处,正是坐看云起时(《国风·邶风·式微》)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2-05

经义:

《式微》二章四句,看似简单,读来却意蕴无穷。

《毛诗序》云:“《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黎国是武王克商后分封的诸侯国,有说其为帝尧的后裔,也有说为商汤后裔。公元前663年(周惠王十四年),黎侯国被赤狄潞子国侵占,黎侯被狄人所逐,逃亡在卫。卫国为黎侯安排了两个城邑居住。从《式微》来看,两个城邑当为“中露”和“泥中”。郑玄笺注:“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于卫,卫处之以二邑,因安之。”

黎侯被逐寓居于卫国,就像《春秋》中离开自己的国家奔逃在外的国君,这类国君临时居住的地方称为“寄”。《左传》中所说的“齐以郲(lái)寄卫侯”,意为齐国把“郲”这个地方作为“卫侯”的寄居之地。《毛诗注疏》曰:“以《旄丘》之叙,故知为狄人所逐。以经云‘中露’、‘泥中’,知处之以二邑。劝之云‘胡不归’,知可以归而不归。此被狄所逐,而云寄者,若《春秋》出奔之君,所在亦曰寄,故《左传》曰‘齐以郲寄卫侯’是也。”

黎侯寄居卫邑,是要卫国帮其复国。然而卫国当时的状况亦有“式微”之叹,自顾尚不暇,哪还有能力帮助黎侯。黎侯寄人篱下的境遇可见一斑,诗人见此情形,作诗极力劝黎侯另寻他途。

据《列女传·贞顺传》,《式微》为黎庄夫人及傅母二人作,因为赞赏黎庄夫人的妇道才被编入《诗经》。黎庄夫人是卫国国君的女儿,黎庄公的夫人。嫁给黎庄公后,夫人和庄公不睦,两人很少见面,夫人不满意,傅母见这么贤惠的女子不被庄公接受,很怕夫人哪天被庄公赶走了,就对夫人说:“做夫妇的原则,双方有情义就在一起,没有情义赶紧分手,现在您很不得意,何不快点离开呢?”并且还作诗说:“式微式微,胡不归?”夫人回答:“做妻子要忠贞专一。虽然他不愿接近我,但我怎能违背作妇人的准则呢?”由是作诗说:“微君之故,胡为乎中路?”“黎庄夫人者,卫侯之女,黎庄公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其傅母闵夫人贤,公反不纳,怜其失意,又恐其已见遣,而不以时去,谓夫人曰:‘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今不得意,胡不去乎?’乃作诗曰:‘式微式微,胡不归?’夫人曰:‘妇人之道,壹而已矣。彼虽不吾以,吾何可以离于妇道乎!’乃作诗曰:‘微君之故,胡为乎中路?’终执贞壹,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君子故序之以编《诗》。”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鲁国大夫荣成伯赋诗《式微》,劝鲁君回国一事。从春秋人用诗的情况看,显然《毛诗序》更合乎《式微》的本意。

无论是流亡中的黎侯,还是遇人不淑的黎庄夫人,二人都处于人生困境,只有奋勇前行,才有出路。《式微》之叹引发了后世太多的共鸣,我们非黎侯,亦非黎庄夫人,从《式微》的无奈之中,或可读到人生的智慧:事到穷处,何不转身?化用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诗句:行至水穷处,正是坐看云起时?

经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语译:

夜色沉沉气衰微,为何有家还不回?若非不是君之故,怎会穷途居中露?

天地悠悠气衰微,为何有家还不回?若非不是君之故,怎会穷途居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