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1-24
经义:
必须承认,如果没有现存的西汉毛诗传和东汉郑玄的笺注,单纯通过诗文,我们几乎不可能理解《凯风》的本义。
《凯风》是赞美孝顺之道。当时卫地人在婚姻观念上过度开放,淫风流行。有位母亲尽管生有七个孩子,仍想再嫁。孩子们夸赞母亲辛苦养育之恩的同时,深深自责,认为自己没有尽孝道,希望母亲不要再嫁。《毛诗序》:“《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
但诗文中并无其母“不能安其室”之词,只有细细品味“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才能体会到晚辈们在委婉劝告自己的母亲。孔颖达《毛诗注疏》说得十分清楚:“当时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夫室,而欲去嫁,故美七子能自尽其孝顺之道,以安慰其母之心,作此诗而成其孝子自责之志也。此与(与,这里是赞成的意思——笔者注)孝子之美,以恶母之欲嫁,故云‘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则无子者不能安室可知也……此母欲有嫁之志,孝子自责己无令人,不得安母之心,母遂不嫁,故美孝子能慰其母心也。”
最后,诗中以黄鸟之色、声为喻,说明孝子当对父母和颜悦色。诚如《礼记·祭义》所说,孝子如果深爱其父母,一定会有和气;有和气的,一定会面带愉悦之色;面有愉悦之色的,一定有和顺的容貌。“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战国时,孟子曾与弟子们论及《凯风》,并将之与《诗经·小雅·小弁》作了对比。《小弁》太子之傅批评周幽王宠爱褒姒误国,过错很大。如果不抱怨劝谏,是将父母等同路人,疏远父母了;而《凯风》中,母亲的过错小,只是想再嫁,怒而抱怨就不对了,那样反而是疏远父母,为不孝。
孟子弟子公孙丑问:“《凯风》这首诗为何没有怨恨情绪在其中?”孟子说:“《凯风》写母亲的小过错;《小弁》写父亲的大错。父母过错大而不怨恨,就是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怨恨,是反应过激。疏远父母,这是不孝;反应过激,也是不孝。孔子说过:‘舜是最孝顺的了,到了五十岁时还依念父母。’”《孟子·告子下》,“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矶,东汉赵岐注:“矶,激也”——笔者注)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在中国文化中,舜是大孝的典范。舜内行孝道,到了五十多岁还依恋父母,所以天下归心,天下得以大治。
孟子屡屡谈及舜的大孝,指出一个人如果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根本就不可以做人;不能顺着父母的意愿行事,不能算是做好子女。舜竭尽全力按侍奉父母的方法行事,父亲瞽瞍就高兴了;瞽瞍高兴了,天下风俗因此都变好了;瞽瞍高兴了,天下父子之伦就由此安定了。这就是大孝。《孟子·离娄上》:“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厎豫,使快乐的意思——笔者注),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孟子认为社会治理要从在家行孝开始,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就会尊敬上级,这是天下太平的基础。他说:“道路就在眼前却向远处寻找;事情本来容易却找难的去做:只要人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天下就会太平。”《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迩,近——笔者注)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治,始于治家,治家之本,在于孝顺。难怪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家庭是人生的首要道场,在其中有所成就,亦难矣!天下之事,事亲为大——吾信之矣!
经文:
凯风自南,吹彼
爰有寒泉?在
语译:
和风阵阵自南方,风吹入怀棘枣长。棘枣叶舒枝儿壮,母亲养子辛苦忙。
和风阵阵自南方,棘枣长大成柴薪,母亲明理又善良,我们不好不像娘。
寒泉之水出浚邑,泉水润邑又润民,母亲养子有七人,怎能不苦不劳辛。
黄雀好看色悦人,歌声婉转音悦人,我母养子有七个,谁能安慰我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