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1-23
经义:
《邶风·击鼓》是2700年前一位军人的心声,道出了卫国人对弑君篡位的州吁穷兵黩武的不满。从诗中我们知道,这位军人曾随卫大夫公孙文仲讨伐郑国。《毛诗序》说,《击鼓》表达的是国人怨恨州吁。州吁联合陈国、宋国,由卫大夫公孙文仲领兵共同讨伐郑国,卫人因此埋怨州吁蛮勇,不讲礼法。“《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此战发生在鲁隐公四年,即公元前719年。背景是这样的:在州吁杀死卫桓公后,百姓都不服气,于是州吁想以伐郑为手段,对外确立在诸侯间的威信,对内安定百姓。恰逢宋国的公子冯流亡郑国,郑国想把他送回立为宋君。于是州吁派人对宋国国君说:“君王须除后患。如果进攻郑国,以君王为主,我们卫国会出兵出物,并联合陈、蔡两国和宋国一道进攻郑国。”于是,宋殇公、陈桓公、蔡人、卫人联合进攻郑国,包围了郑国国都的东门,围了五天以后就回去了。《左传·隐公四年》:“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史记·卫康叔世家》说,正是在这场战争中,石碏用计杀死了州吁。因为卫桓公的母亲家在陈国,石碏假装与州吁友善,卫国军队行至郑国国都的郊野,石碏与陈侯一起谋划,派右宰丑向州吁进献食品,借机在濮杀死了他。“州吁新立,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石碏乃因桓公母家于陈,详(详,通“佯”,假装的意思——笔者注)为善州吁。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
《左传·隐公四年》记述的州吁之死与《史记》不同。据《左传》,石碏劝弑君的州吁去朝觐周天子,以便取得政治上的合法性,洗白自己。并建议让陈国国君为其通融。于是州吁和党羽石碏之子石厚一起到了陈国。石碏告诉了陈国人两人的罪行,希望陈国将他们除掉。于是陈国将二人抓了起来,并请卫国派人来自己处理。公元前719年九月,卫国派右宰丑在濮杀了州吁。石碏则派自己的家宰獳羊肩在陈国杀死了石厚——石碏大义灭亲,被君子人称为“纯臣”!
据说,对于这场郑国东门之战,鲁隐公和其大夫众仲间有过一段对话。隐公问众仲:“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我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来安辑百姓的。这就如同理出乱丝的头绪一样,只能更乱。州吁这个人,仗恃武力又残忍。仗恃武力就没有民众支持,生性残忍就没有亲附之人。民众背叛他,亲近者离开他,州吁恐怕难以成功。用兵,就像用火一样,不懂得收敛定会殃及自身。州吁弑杀国君,又对百姓残暴,不行善政,还想以战争方式取得成功,祸患离他不远了。”《左传·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棼,fén,通“紊”,纷乱,紊乱——笔者注)之也。夫州吁,阻兵(阻兵,凭借战争——笔者注)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戢,止息——笔者注),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历史证实了众仲的预言,从公元前719年三月州吁弑桓公自立,到这年九月被杀,他只当了六个月的国君。
“以战止战”,战争可以制止战争,战争却不能带来和平安定——无论对于内政还是外交都是这样!
经文:
击鼓其
从
于嗟
语译:
战鼓擂得嘡嘡响,兵士踊跃练刀枪,他人漕邑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将军孙子仲,联合陈宋去伐郑,归期未定不能回,忧心忡忡心不宁。
战场分别到何处?战马不知跑何处?人和马儿何处寻?大路旁边树林下。
相约生死不分离,对你誓言记心里,紧紧握着你的手,与你到老在一起。
战场离别不见君,执手之约难兑现,可叹离别无音信,不能实现我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