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圣编诗之苦心,今人尚知否(《国风·邶风·日月》)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1-19

经义:

生活于21世纪的我们,已经很难理解《礼记·大学》所说的:“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当今世界由数以百计的民族国家组成,整体呈现为无政府状态,已经没有大一统的和平世界秩序;民族国家的基本社会单位是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小家庭,普通家庭与政治的关系很疏远。夏商周三代则不是这样,当时东亚世界有着大一统的天下,王的家族是其统治中枢;组成天下的各诸侯国也是一样,诸侯之家是诸侯国的中枢,其家族的团结和谐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国风·邶风》中,连续有五首诗(《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描写因为卫庄公不守家庭礼法,导致儿子卫桓公(公子完)被杀,以及后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家庭悲剧和国家动荡。卫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从此天下大乱。西汉司马迁仅据《春秋》一书的统计数字就让人触目惊心:“《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秋社会大乱之始始于卫侯家——圣人欲天下和平,河清海晏,希望世人以此为诫,重视政治重心的建设。因为一个社会只有存在协调平衡各方的稳定政治重心,“建中立极”,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和持续发展。先圣编诗之苦心,今人尚知否?今人尚知否?

据《毛诗序》,本诗写于公元前719年公子州吁弑杀卫桓公之后,卫庄公夫人庄姜感伤国难,卫庄公不顾自己的劝谏,宠妾室远正妻,致使宠妾非法僭越,而生《绿衣》之忧;宠妾的儿子公子州吁骄纵不法,乃至作乱犯上。正因为庄公没有处理好家事,才贻误了国事大事。《毛诗序》:“《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

古人常以日月比喻国君与夫人,因为只有像日月一样,太阳在白天照耀,月亮在晚上光明,二者共同照临下土,各守其职,国家才能治理好。《礼记·昏义》中说:“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郑玄注“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一语时也说:“日月,喻国君与夫人也,当同德齐意以治国者,常道也。”

卫庄公不遵守传自古圣先贤的礼法,自乱名分,终致家庭不睦,政治中枢不稳,国事何以能安定?此大失国家建中立极,建立稳定政治重心的宗旨,庄姜因此而怨庄公,乃至埋怨父母将自己远嫁卫国。孔颖达《诗经注疏》解释说:“言日乎,日以照昼,月乎,月以照夜,故得同曜齐明,而照临下土。以兴国君也,夫人也。国君视外治,夫人视内政,当亦同德齐意以治理国事,如此是其常道。今乃如是人庄公,其所接及我夫人,不以古时恩意处遇之,是不与之同德齐意,失月配日之义也。公于夫妇尚不得所,于众事亦何能有所定乎?”

日月各居其位,国君与夫人尽职尽责,才能家庭同心,家齐才能国治!庄公不修私德,庄姜劝而无效,结果家残国乱。庄姜的内心之痛,日月可鉴!

经文: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

语译:

日月流转昼复夜,昭昭光明照大地。未料君是这种人,不守礼法没规矩。如此行为家怎齐?昔日劝君君不顾,定国须得先齐家。

日月流转昼复夜,浩天无私覆下土。未料君是这种人,薄情寡义不相睦,如此寡义家怎齐?有情有礼君不报,家齐方得国安定。

日月流转昼复夜,昼夜更替出东方。未料君是这种人,美言丑行德无良。如此无德家怎齐?君之无良岂能忘,定国须得先齐家。

日月流转昼复夜,昼夜更替出东方。想起我的父母来,为何嫁我到远方。如此无德家怎齐?无礼待我家不宁,家齐方得国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