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1-12
经义: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一切社会规范的总和。礼的基础是名分,只有依据自然的社会关系(名位)承担不同的职责(职分),人人都各司其职,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如果夫妇、父子、上下(君臣)这些基本的人际关系(三纲)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社会动乱。
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卫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35年在位)以后,卫国王室互相残杀,持续动荡,根本原因就是名分混乱——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难怪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从何事做起呢?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必须从端正名分开始。对此,子路大惑不解,甚至认为这过于迂腐。孔子批评道,仲由(仲由,字子路),你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要存疑。如果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合乎情理,说话不合乎情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代表社会秩序的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
这时子路或许不会想到,公元前480年,自己竟会在卫国王室的动乱中被杀!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绿衣》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公元前753年(庄公五年),卫庄公娶齐国公室之女为夫人,这就是美丽的卫庄姜,《卫风·硕人》描写了她的倾城美貌。庄姜无子,庄公让她抚养另一位娶自陈国公室的夫人所生之子完,并立完为太子,完就是庄公逝世后即位的卫桓公。庄公有个宠妾,生了个儿子名州吁。州吁喜好军事,庄公便派他做军队的将领。卫国上卿石碏(què)进谏庄公说:“妾生的儿子喜好军事,您便让他做将领,祸乱将从此兴起。”如石碏所料,公元前719年,州吁聚集卫国逃亡的人袭击并杀死桓公,自立为国君。卫国的动荡由此开始。
《毛诗序》说《绿衣》是因为庄姜伤感自己的命运,看到庄公宠妾越位逾制,自己名分有所失而作这首诗。“《绿衣》,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齐诗说与此相同。《诗三家义集疏》:“齐说曰:‘黄里绿衣,君服不宜。淫湎毁常,失其宠光。’”这里的“淫湎毁常,失其宠光”,是说卫庄公沉湎美色,不顾国家长远利益,社会伦常,弱化太子地位,让骄奢的州吁掌管军事。庄姜反而失去了应有的名位和恩宠。
本诗以“绿衣”起兴。根据五行观念,青朱白玄居四正色,黄色居中央,是最尊贵之色;绿色为青黄之间的颜色,称之为间色,间色只能作衣服里色和下裳。《绿衣》当中,这件衣服为绿衣黄里,绿衣搭配黄裳。这是一种秩序的错乱——诗中用以形容名位的倒置。孔颖达《毛诗注疏》指出:“今绿兮乃为衣兮,间色之绿今为衣而见,正色之黄反为里而隐,以兴今妾兮乃蒙宠兮。不正之妾今蒙宠而显,正嫡夫人反见疏而微。绿衣以邪干正,犹妾以贱陵贵。”
上下名位失序,礼法政令不行,在所有政治共同体中都是动乱的前兆。长治久安要从基本的伦理道德开始,这是《绿衣》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今天有人不知三纲本义,狂妄否定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基本人伦及其规范,这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君子慎之!悠悠千载之下,君不见子路之死乎!
经文:
心之忧矣,
绿兮衣兮,绿衣
心之忧矣,曷维其
绿兮丝兮,
我思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语译:
绿色衣呀绿色衣,绿色面来黄色里。
看见绿色心忧礼,不知何时才停息?
绿色衣呀绿色衣,上衣着绿下着黄。
看见绿色心忧礼,不知何时能忘记。
绿色丝呀绿色丝,是你亲自来染起。
往圣先贤定名分,守礼天下无过矣。
粗夏布呀细夏布,失礼犹如寒风起。
往圣先贤定名分,礼乐在心不可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