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1-07
经义:
夏商周三代诸侯林立,当时朝代更迭只是变换天下诸侯的盟主,并非要消灭主政地方的诸侯。所以周武王灭殷后,“灭国不绝祀”,将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朝歌。武王对武庚不放心,就把朝歌周围的原京畿之地分为邶(bèi)、鄘(yōng)、卫三个小国,分别让霍叔、蔡叔、管叔驻守监督。朝歌以北为邶,在如今的河南汤阴东南,武王的弟弟、文王的第八个儿子霍叔(姬处)被封于此;朝歌以南的地方为鄘国,在如今的河南卫辉倪湾,文王的五子蔡叔(姬度)封于此;朝歌以东的地方为卫国,在如今的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文王的第三子管叔(姬鲜)封于此。邶、鄘、卫对朝歌形成合围之势,史称“三监”。
武王去世以后,周公摄政,群弟不满,管、蔡与武庚联合作乱,周公首先镇压“三监”,杀死管叔,放逐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并诛杀了武庚。周公旦决定在原来武庚统治的地区建立卫国,将平叛有功的康叔改封为卫国国君,称卫康叔。周朝第四代王昭王以后邶、鄘被并入卫,所以三国多为卫国之诗。
邶国多是殷商遗民,邶风竟然有19首之多,其中没有如《鹊巢》《何彼秾矣》之类的婚嫁诗,也没有《螽斯》《桃夭》之类祈愿子孙众多的诗,多为咏怀、哀歌、送别之作。邶风的气氛由它的第一首诗《柏舟》就可以感觉到,沉抑愁闷,至夜不能寐,有人说它为咏怀诗之祖、“小《离骚》”。
《柏舟》赞美了君子怀才不遇,却又忠贞报国、坚韧不拔的品格,从战国时代起,就受到广泛引用。《毛诗序》指出,《柏舟》是说卫顷公时代,仁人君子不得志,小人满朝,贤能之士反而受到排挤污辱。“《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齐诗说与此相似,只是强调了君子不得志的苦闷,退而归隐的无奈。“汎汎柏舟,流行不休,耿耿寤寐,心怀大忧。仁不逢时,复隐穷居。”
清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相信刘向出身鲁诗世家,其作《列女传》皆为鲁诗说。实际上《列女传》多载传奇佚事,其是也引韩诗说。但刘向《列女传·贞顺传》卫宣夫人的故事仍值得参考,或为《柏舟》本事。故事说:齐侯有女嫁到了卫国,可是很不幸,她出嫁之日,刚到城门卫宣公就去世了。齐女的保姆说:“你可以回齐国了。”齐女不听,还是嫁入了卫国,并为卫宣公守丧三年。这时卫君的弟弟立为新国君,想娶卫宣夫人,他委婉地对卫宣夫人说:“我们卫国是小国,你我不必两个厨房吃饭,我愿和你同厨吃饭”。可是这位夫人不听。卫君派使者到齐国告诉夫人的兄弟,兄弟们也很想让夫人嫁给新任的卫君,并派人来劝夫人,但夫人还是不听。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夫人作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贞顺传》赞叹卫宣夫人身处困穷而不忧愁,劳累受辱而不苟且的坚毅品格,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也必将渡过难关。“厄穷而不悯,劳辱而不苟,然后能自致也。言不失也,然后可以济难矣。”
天下昏昏,一个人怀才不遇,又少依傍,犹如不系之柏舟,前路茫茫。纵然如此,《柏舟》作者依然胸怀自己的持守,坚定不移。千百年来,在家国逆境中,它一直为我们传递着忠贞坚韧的力量——《柏舟》之志光耀千秋!
经文:
我心
亦有兄弟,不可以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忧心
静言思之,
心之忧矣,如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语译:
河中漂着柏木舟,随着水流荡悠悠,心有不安难成眠,深切之忧在心头。不是无酒可销愁,我且出游以解忧。
我心不是一面镜,美丑善恶都能容。我家也有亲兄弟,谁知他们难相依,曾经向他诉苦衷,对我发怒气冲冲。
我心不是一卵石,不能随便来转移,我心不是一张席,不可随便来卷起,仪态雍容有尊严,怎能任人随便选。
忧思重重无人晓,最恨君侧小人多,遭遇陷害很多次,身受侮辱也不少,静下心来仔细想,梦醒拊胸愁难消。
仰天来问日和月,怎能这样暗无光?心头烦恼去不掉,犹如身着脏衣裳。静下心来仔细想,我想高飞无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