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将道德延伸到了生态系统(《国风·召南·驺虞》)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1-07

经义:

《诗经》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国风·召南》首篇《鹊巢》讲国君及其夫人的德行,《驺虞》作为末篇与《鹊巢》相呼应,讲《鹊巢》所阐释的周人教化流行,无论是家还是国,都秩序井然。仁德泽及鸟兽,有如仁兽驺虞,不忍杀生。国君按照礼法规定依时节打猎,面对主掌山泽的官员赶出的五只小猪,只射一箭。这种保护生态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识,使得禽兽得以繁衍生息,王道大成。《中庸》说人若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真是这样啊!

对于未来人类如何与环境和谐共存,中国人保护生态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君的这种行为,让我们联想到商汤“网开一面”的故事。二者的主旨可谓异曲同工。据《史记·殷本纪》,有一次,成汤外出打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口中念念有词:“愿从天上来的,从地下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网!”成汤听了说:“啊呀,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杀光了!”于是把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祝祷:“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听从命令的就进我的网吧。”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汤真是仁德到极点了,就连禽兽都受其恩惠。”“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直到今天,江西鄱阳湖一带的渔民在打鱼时,还有将打上来的小鱼放生的习惯——这也是古代圣贤的遗教吧!

标题“驺虞”指王家掌鸟兽的官,亦有仁兽之义,可谓双关——这是《诗经》常有的精妙之处。

《毛诗序》:“《驺虞》,《鹊巢》之应也。《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蒐,sōu,春天打猎,一说秋天打猎——笔者注)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孔颖达解释说:“以《驺虞》处末者,见《鹊巢》之应也。言《鹊巢》之化行,则人伦夫妇既已得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皆蕃息而殖长,故国君蒐田以时,其仁恩之心,不忍尽杀,如驺虞然,则王道成矣。《鹊巢》之化,谓国君之化行于天下也。人伦既正,谓夫人均一,不失其职是也。朝廷既治,谓以礼自防,听讼决事是也。”

有学者在解释“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时说:“那茁壮的芦苇做箭干,一箭发射到五母猪啊,正好样的猎人啊!”(周振甫:《诗经译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页。)这类译文实在太荒唐。如果是鸟类,可能“一箭双雕”,母猪再小,也不能“一箭五猪”啊!再说芦苇是不能作箭杆的。古今中外,贵族都喜欢射猎,《召南》之中也不太可能写驺虞自己射箭打猎。另据《礼记·射义》,天子射礼才以《驺虞》为节奏开弓射箭,显然其级别很高。“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

我们解释《诗经》,一定要合乎诗的历史背景,诗文的内在情理,以及先秦传下来的古义。不能天马行空,师心自用,乃至胡言乱语。

经文:

彼茁者葭,壹发五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壹发五,于嗟乎驺虞。

语译:

芦苇茁壮又葱茏,君主田猎真威风,面对前面五只猪,张弓搭箭只一发,王者仁义若驺虞!

蓬蒿茁壮绿茸茸,君主田猎真威风,面对前面五只猪,张弓搭箭只一发,王者仁义若驺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