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10-13
经义:
《国风·召南·鹊巢》赞美了积行累功的诸侯国君以及其德行坚贞的夫人,重君道。《羔羊》则赞美了在国君夫妇影响下召南各级官员忠诚廉洁,大公无私的“羔羊精神”,重臣道。《毛诗序》:“《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卿大夫的服装很多,为何要单独提及羔羊皮衣呢?唐代孔颖达指出,这是因为羔羊象征在下位者所应具有的德行,包括群而不党,能团结同僚又能奉公守法,不结党营私等。卿以羔羊为拜见尊长时的见面礼(贽),是因为羊虽有犄角却不随意攻击人,捉住它为贽时不鸣叫,宰杀时不啼哭,这与为义而死的人相似。羔羊吃奶时,一定要先跪下来,与守礼的人相似。这些都是作下级者应有的品德。孔颖达《毛诗注疏》:“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故在位之卿大夫皆居身节俭,为行正直,德如羔羊。然大夫有德,由君之功,是《鹊巢》之功所致也……诗人因事托意,见在位者裘得其制,德称其服,故说羔羊之裘,以明在位之德。叙达其意,故云如羔羊焉。不然,则衣服多矣,何以独言羔羊裘?《宗伯》注云:‘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士相见》注云:‘羔取其群而不党。’《公羊传》何休云:‘羔取其贽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死义生礼者,此羔羊之德也。’然则今大夫亦能群不失类,行不阿党,死义生礼,故皆节俭正直,是德如羔羊也。”
《羔羊》描述了穿着羔羊皮衣的大夫办公结束后,怡然自得回家的场景。身为下级,只有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公私分明,以大公无私之心致力于国事,方能如诗中所说的“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古人如何做下级,尽“臣道”?《韩非子·有度》有深入的阐发:贤能之士做臣子,一心一意效忠君主、没有二心。在朝廷不敢推辞贱事,在军队不敢推辞难事。推行君主的政策,遵从君主的法令,随时准备接受命令,不随意评判是非。所以口不为自己的私利辩说,眼不为自己的私事观察,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做人臣的如同双手,上用来整理发冠,下用来修治鞋袜。遇到冷暖寒暑都要用手保护身体。刀剑近身,不敢不拼杀格斗。不与智慧之臣、贤能之士结党营私。“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傅体(镆铘,也作“莫邪”,古代宝剑名;傅体,傅通“附”,逼近身体——笔者注),不敢弗搏,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历史上政治生态合乎“臣道”的时代,最典型的就是秦国。亲身考察过秦国的荀子曾这样描述秦国的卿大夫:“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楛,kǔ,恶劣、不正当——笔者注),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倜然,tì rán,高远超然的样子——笔者注)莫不明通(明通,明理通达——笔者注)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荀子所说的“倜然莫不明通而公”的秦国士大夫,不由让我们想起“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的西周众臣——只有社会大治的时代才有这样良好的政治生态啊!
经文:
羔羊之皮,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语译:
大夫穿着羔皮衣,素丝合缝细又密。
理事公正心安定,退朝简餐回家去。
大夫穿着羔皮衣,素丝合缝手工细。
理事公正心安宁,朝罢简餐回家去。
大夫穿着羔皮衣,素丝密缝好手艺。
理事公正心自得,退朝简餐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