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09-14
经义:
在早期中国文化中,礼与法是不分的,礼中的社会规范同时也是社会的法度。如果说中国是礼义之邦,那么中国同样是“法治之邦”。所以《荀子·劝学》说礼是法律的规范,条例的纲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今天诸多学人迷信西方法治,硬说中国传统社会是人治,这是不懂礼法的缘故。
古代贵族女子出嫁前,要在祖庙或者在公室中学习家庭生活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包括“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实际就是培训、提高女子成家后的品行、言语、仪容和劳动技能。这些礼教的内容,也是行为的法度。《采蘋》的主人公能按照未成家时所学的内容,祭祀不违礼法,很好地承担起女性家长的职责。该诗描述了学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后,举行教成之祭,相当于贵族女子的毕业典礼。采集教成之祭中所需要的蘋、藻,使全诗既充满了劳动的生气,又不失祭祀的庄重。
《毛诗序》:“《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唐代孔颖达《诗经注疏》:“作《采蘋》诗者,言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谓为女之时,所学所观之法度,今既嫁为大夫妻,能循之以为法度也。言既能循法度,即可以承事夫之先祖,供奉夫家祭祀矣。此谓已嫁为大夫妻,能循其为女时事也。经所陈在父母之家作教成之祭。”
《毛诗序》的内容当流传自战国。因为《礼记·射义》中已经提到卿大夫在射箭时以《采蘋》为节拍,这是赞美卿大夫能依法行政,完成自己的职事。《礼记·射义》:“卿大夫以《采蘋》为节……《采蘋》者,乐循法也。”东汉郑玄认为,诗中沿着南涧的水滨采蘋,是遵循法度的象征。郑玄注:“乐循法也,谓《采蘋》曰‘于以采蘋,南涧之滨’,循涧以采蘋,喻循法度以成君事。”
除了“能循法度也”外,此诗义又被引申为表明忠信。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郑武公、郑庄公曾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但平王不相信他们,暗中又将朝政托付给虢公。郑庄公因此埋怨周平王,平王则矢口否认,二国还交换了人质。但平王死后,周人还要想让虢公主政。于是郑国人就去抢周人的粮食,周朝和郑国由是作怨。有君子评价说: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假如确有诚意,即使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蘋、蘩、蕴、藻这类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属器,池塘和水沟中的积水,都可以献祭给鬼神、进献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的信任,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蘩》《采蘋》,《大雅》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信。文中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要,约束——笔者注)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作者意在说明——诚信为贯穿天地鬼神的大法!
经文:
于以采
于以采
于以盛之?维筐及
于以
于以
谁其
语译:
要到哪里去采蘋?在那南涧的水滨。
要到哪里去采藻?就在那片水洼上。
蘋藻采来用啥装?就用圆筥和方筐。
要用什么煮蘋藻,用锜用釜煮得好。
这些祭品摆何处?宗室庙里窗户下。
这次谁来做主祭,就是这位美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