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09-09
经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一样,都属于国家头等大事。在三代,祭祀的主持者是后妃,军事的主持者则是君王。这种社会分工清楚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男女对等的伙伴关系。
据《周礼》,周王妻妾的重要职责就是祭祀,不同等级妻妾相应的祭祀职责不同。比如地位较高的九嫔,除了掌管宫中妇人行为的相关知识,教育她们应有的德行、言辞、仪态、劳动技能,率领所属的女御按时依次到燕寝侍候王歇息。还要在祭祀时协助王后进献盛有黍稷的玉敦,以及进献和撤下豆与笾。如果有宾客,就跟着王后招待宾客。有大丧,要协助王后率领内外命妇依尊卑次序排列哭位。《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凡祭祀,赞玉粢,赞后荐、彻豆笾。若有宾客,则从后。大丧,帅叙哭者亦如之。”
级别更低的世妇,其祭祀职责体现得更为明显。世妇掌管有关祭祀、招待宾客和丧事的事,率领宫女洗涤和拭擦礼器,精选供祭祀用的谷物。到祭祀那天,亲率宫女陈列祭器,以及所有应当预先陈放在房中的食物。负责哭吊卿大夫的丧事。《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九嫔》:“世妇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宫而濯摡(濯摡,zhuó gài,洗擦干净——笔者注),为姿盛。及祭之日,莅陈女宫之具,凡内羞之物,掌吊临于卿大夫之丧。”
《采蘩》描写诸侯夫人早晚为国事操劳,准备祭祀亲力亲为,不失其作为女主人的职责。《毛诗序》:“《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
《采蘩》因此成为尽职尽责承担自己本分的象征。举行射礼时,士这个级别的节拍就依《采蘩》之乐,以赞美士恪尽职守。《礼记·射义》:“士以《采蘩》为节……《采蘩》者,乐不失职也。”郑玄注:“‘乐不失职者’,谓《采蘩》曰‘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通过郭店楚简《六德》,我们能看到中华道德体系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因为它以人在社会自然分层中的地位为基础,分为夫、妇、父、子、君、臣(即上、下)六位;以人在社会中需要完成的职责为重心,相应地分为六职,即夫之率人、妇之从人,父之教人、子之受人,君之使人、臣之事人;以完成六职所需要的德行原则为目标,即夫之智、妇之信,父之圣、子之仁,君之义、臣之忠。同时,六德又在六职的完成过程中得到培育和发展,《六德》称之为“裕”。上面说:“生民斯必有夫妇、父子、君臣,此六位也。有率人者,有从人者;有使人者,有事人者;有教者,有受者;此六职也。既有夫六位也,以任(任,这里是担当的意思——笔者注)此六职也。六职既分,以裕六德。”
中华道德体系的重心是六职,而非后人强调的仁、义、礼、智、信诸道德。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磨炼,人生职责的坚守,所有道德科目都会成为苍白的口号——在道德价值口号满天飞的时代,这或许是《采蘩》强调“不失职”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吧!
经文: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
语译:
要到何处去采蘩?沼泽旁的小洲上。
要采蘩来做何用?公侯祭祀要用它。
要到何处去采蘩?山涧之中溪流边。
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祖庙祭祀用。
华饰端方又隆重,从早到晚无闲空。
威仪安舒更礼服,众人从容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