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治理要从尊敬女性开始(《国风·召南·鹊巢》)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09-07

经义:

召南,指由召公治理的周人故地以南地区。同《周南》诸篇一样,编诗者以为周南、召南长期受周人政教的感染,风俗最淳厚,所以是国风的正统。《毛诗序》指出,《周南》从《关雎》到《麟趾》的教化,原属于周文王,所以记在周公的名下。“南”是说教化是从北方到南方的;《召南》从《鹊巢》到《驺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教化,先王用它来教育百姓,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周人初心之所在,是王道教化的基础。“《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郑玄认为“二南”是武王伐纣胜利后,巡守天下,让诸侯献诗,看到雍、梁、荆、豫、徐、扬六州深得周人教化,所以录下来,并让太师整理。这显然是周人代殷后,对自身优秀传统的表彰和发扬。这使人联想到今天我们对延安精神的歌咏、赞颂——因为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所在!《周南召南谱》:“武王伐纣,定天下,巡守述职,陈诵诸国之诗,以观民风俗。六州者得二公之德教尤纯,故独录之,属之大师,分而国之。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乃弃其余,谓此为风之正经。”孔子一言以蔽之:“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孔丛子·记义第三》)

《召南》讲诸侯的教化,同《周南》开篇《关雎》一样,《召南》开篇《鹊巢》也是讲女性家长之德。

《鹊巢》以“鹊巢鸠占”起兴,意义却不同于后世“鹊巢鸠占”所指的“强占别人住处”,而是描写了积行累功获得爵位的诸侯国君迎娶夫人的盛大场面。诸侯婚礼用百辆车来迎亲,体现了对妇女的尊重。文中的“百两成之”,类似于《关雎》的“钟鼓乐之”。

《毛诗序》:“《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鸤鸠,乃可以配焉。”据说喜鹊筑巢,从冬至开始搭,要到春天才能建成,可见其筑巢之难。诗人以此比喻国君积累事功之不易。夫人嫁到诸侯家,需具备公允如一的德行,这样才得以安居君子之室。唐代孔颖达《诗经注疏》解释说:“今夫人起自父母之家而来居处共有之,由其德如鸤鸠,乃可以配国君焉,是夫人之德也。兴者,鸤鸠因鹊成巢而居有之,而有均壹之德,犹国君夫人来嫁,居君子之室。”

古代贵族的婚礼十分隆重,处处体现着对女子的尊重,女子与男子对等的伙伴关系。诸侯迎亲之车达百辆,对于婚礼中各种复杂的礼仪,鲁哀公曾感到大惑不解。他认为婚礼中的天子、诸侯娶亲时穿着礼服恭敬地亲自迎接新妇,有些过于隆重,因此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婚姻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以延续祖宗的后嗣,夫人将作为祭祀天地、宗庙和社稷的主人,怎么会过于隆重呢?”鲁哀公还是不太理解,希望孔子进一步解释。孔子回答:“如果天地不合,万物就不会生长;天子诸侯的婚姻,是延续万代的大事。所以重视婚姻并不过分啊。”《孔子家语·大婚解》:“公曰:‘寡人愿有言也。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下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公曰:寡人实固,不固安得闻此言乎!寡人欲问,不能为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

在孔子的心里,尊敬妻子是礼义、为政的根本。任何社会的治理都要从尊敬女性开始,这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文:

维鹊有巢,维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之。

维鹊有巢,维鸠之。

之子于归,百两之。

维鹊有巢,维鸠之。

之子于归,百两之。

语译:

喜鹊辛苦把巢搭,鸠鸟飞来居住它。

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子迎候她。

喜鹊辛苦把巢搭,鸠鸟前来同住下。

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子护卫她。

喜鹊辛苦把巢搭,鸠鸟快来同住下。

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子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