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诸篇是首尾呼应、前后一贯的整体(《国风·周南·麟之趾》)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09-04

经义: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兽,与凤凰、乌龟、龙称为“四灵”,认为天下得到治理,相应的祥瑞就会到来。关于麒麟,西晋学者陆机(261-303年)曾作过较为完善的解释:麒麟的身子像麇(麇同“麕”,即獐子,一种小型鹿——笔者注),尾巴像牛,腿脚像马,全身黄色,蹄子呈圆形,头上有一只角,角的顶端有肉,发出的叫声符合钟吕,行动符合规矩,它去的地方总是细致选择,不会践踏虫子和生草,不群居,也不能落入陷阱和罗网之中,只有当王者仁政大行时才会出现。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说:“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

麒麟为仁兽,武且仁;王者至仁,天下太平。二者相感,麒麟才会出现。《荀子·哀公》引孔子言:“(古之王者)其政好生而恶杀焉。是以凤在列树,麟在郊野。”

《麟之趾》从下到上,以麟之趾、麟之额、麟之角起兴,赞美公族如麒麟一样有威武仁厚的盛德。麒麟的角是武力的象征,它有武而不用,彰显了和平仁爱的美德。唐代孔颖达《毛诗注疏》:“有角示有武,有肉示不用。有武而不用,是其德也。”

作为《周南》的最后一篇,《麟之趾》与首篇《关雎》相呼应,意在说明《关雎》的教化流行,在以男女对等的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和平世界,即使处于衰世,诸公子仍然仁厚,若麒麟出现的盛世之时。

韩诗以为:“《麟趾》,美公族之盛也。”《毛诗序》云:“《麟之趾》,《关雎》之应也。《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郑玄《笺》:“《关雎》之时,以麟为应。后世虽衰,犹存《关雎》之化者,君之宗族犹尚振振然,有似麟应之时,无以过也。”唐代孔颖达《毛诗注疏》进一步解释说:“此《麟趾》处末者,有《关雎》之应也。由后妃《关雎》之化行,则令天下无犯非礼。天下既不犯礼,故今虽衰世之公子,皆能信厚,如古致麟之时,信厚无以过也。‘《关雎》之化’,谓《螽斯》以前。‘天下无犯非礼’,《桃夭》以后也。‘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此篇三章是也。此篇处末,见相终始,故历序前篇,以为此次。既因有麟名,见若致然,编之处末,以法成功也。”

这里我们看到,《周南》十一首是首尾呼应、前后一贯的整体——从内圣德性开始,到外王教化的流行,阐述的是内圣而外王的中华文化根本逻辑。只有通过《诗序》,我们才能理解这一点。后世轻易否定《诗序》,就无法看到《诗经》编排上的内在逻辑。从长时段,大历史的角度看,对《诗经》经学权威性的消解,正是从宋代学人否定《诗序》开始的。

至于今天还有人说诗序:“用穿凿附会、比附书史的方法曲解诗义,宣扬封建教化观点。为了抬高这些说教的权威性,伪托这些题解是孔子嫡传弟子所作,是圣贤之言,必须信从。”(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135页。)这实在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诗经》教化的真义啊!

经文: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语译:

麒麟蹄壮不踢人,振奋仁厚的公子们,你们就是那麒麟仁慈又雄壮!

麒麟额头不撞人,振奋仁厚的公孙们,你们就是那麒麟仁慈又雄壮!

麒麟角粗不伤人,振奋仁厚的族人们,你们就是那麒麟仁慈又雄壮!